Kevin Gao是下一代發行平臺Hyperink的聯合創始人及CEO。他曾供職于Shopkick和麥肯錫,本人也曾出版過兩本電子書。TechCrunch本周末刊登了他的一篇文章,解釋了為何風投對專注內容業務的創業公司“不感冒”,以及如果開展內容業務,創業公司應當怎么做。
在硅谷,一個普遍的感覺是風投不會投資內容業務。根據我在Hyperink的經驗,投資者對于以內容為主的創業公司感到猶豫主要是由于3方面原因。
簡而言之,我認為內容業務應當有以下兩方面要素:
1.內容是創業公司的核心資產。換句話說,這并不是用戶制作內容的平臺,例如Tumblr。
2.創業公司將與大型內容公司競爭。例如,在圖書領域,將HarperCollins視作競爭對手。
我們可以看看紅杉資本的投資組合。目前,紅杉的風險投資共有77筆,只有7筆投向了內容公司。確實,人們在網上花費至少33%的時間去消費內容,這也不包括相關的搜索和社交活動。對兒童而言,他們每天有超過7小時在消費各種媒體。
那么為何風投公司遠離內容業務?
理由1:內容業務很難快速擴大規模
風險投資看重內容和速度。Pinterest在9個月內獲得了1170萬每月獨立用戶訪問量。這樣的增長速度改變了市場競爭形勢。但對內容業務來說,你的核心資產就是內容,以及圍繞內容的體驗。制作內容的代價很大,需要強大的基礎設施才能擴大規模。YouTube近期向原創的獨家內容投資了1億美元。Netflix、Hulu和其他內容公司也在采取同樣做法。
能快速擴大規模的內容公司大多是利用了轟動效應,例如《憤怒的小鳥》。但這種轟動效應很難預測和實現。這可以從好萊塢類型片越來越多的趨勢中略見一二。
因此,如果你開展內容業務,那么應該怎么做?制作你自己的內容,但也要允許用戶在其中做出貢獻。你的內容將得到傳播,而用戶可以在其中標注和編輯。這樣,你的品牌價值將得到很大提升。
在平衡自主內容和用戶制作內容方面,wikiHow做得很成功。Cheezburge最開始只是自己制作內容,但目前也開發了一個平臺,允許其他人這樣去做。
最后一個典型例子是媒體公司Demand Media。該公司最初制作的內容質量不高,例如eHow.com。然而該公司很好地擴大了規模,一度曾管理著1.3萬名撰稿人和編輯,每天制作超過5000篇稿件。目前,Demand Media吸引了大量關注并保持著穩定增長。該公司在內容制作方面的專業性也使其在嘗試新業務,例如電子書和品牌視頻時有著更大的靈活性。最重要的是,Demand Media有著多種盈利途徑,而不僅僅是通過AdSense。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