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惜貸遭遇影子銀行開閘
本報記者 唐瑋 劉飛 北京報道
仿佛要與30年一遇的低氣溫應景似的,央行最新公布的去年12月信貸也創下3年來的新低,新增僅4543億元;同時,M2當月余額卻高達97.42萬億元,同比增長13.8%,逼近百萬億大關。
問題是,這與多地寒風頻吹的天氣背景不同,經濟面已經持續向好,其中鐵礦石市場還分外紅火。
隨著鐵礦石價格上漲,鋼材價格也水漲船高。1月7日,作為國內鋼廠“調價風向標”的寶鋼率先出臺了2月份調價政策,主要板材產品價格全面上調。這已經是寶鋼自2012年12月以來連續第三個月上調出廠價格。
“1月5日,全國有26家鋼廠發布調價信息,均為上漲。”這讓唐山鋼貿商劉強(化名)喜憂參半,喜的是,自去年12月中旬開始增加庫存,抓住了這波好行情,憂的是,手頭資金一天比一天緊張。
按照劉強以往的操作經驗,一般在每年11月份至次年1月份陸續囤貨。他介紹說,“這個時候囤貨,能趕上一輪好行情,因為每年的3、4月份鋼貿市場都會開始逐漸走強。”
“銀行向來錦上添花,而不能雪中送炭。”劉強對《華夏時報》記者訴苦稱,銀行集體對鋼貿企業說“不”,就連朋友圈的借貸市場也一貸難求。
記者調查發現,近期銀行的信貸閘門緊閉。“前期交給銀行的800萬元的庫存,加之公司經營報表都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在企業沒有固定資產的情況下,就是貸不下來款。”北京經營草坪草種貿易企業主張軍稱。
流動性真的已逼近冰點了嗎?是銀行玩的“數字游戲”,還是實體需求乏力,或者是融資資金取道另一個更“順暢”的出口?
另一組數據更耐人尋味,2012年全年社會融資規模為15.76萬億元,比上年多2.93萬億元,可見流動性并不緊張。
銀行“留一手”
劉強還算幸運,他選擇了把自己和合伙人名下的五處房產和兩處門市拿出去抵押。
“從銀行各種申請、審批到房管局評估、驗證,來回奔波兩個月,300萬元資金終于下來了,但與以往手中幾千萬元的流動資金比,也只是杯水車薪。”劉強補充說,“其實,銀行的300萬元12月中旬就下來了,但客戶經理要求節后再來提款。”
在一家國有大行地方分行行長李偉(化名)看來,12月的信貸地量不足為奇,年初加碼,年底減速已成銀行慣例。國有銀行在全年業務完成以后,年底放貸通常都不會很積極。
“完成任務較好的行,到年底肯定是要將存款往外甩,否則明年的任務會在今年年底的任務上加碼,會出窟窿。而完成任務不好的行,也不特別努力爭取了,考慮明年再戰。”李偉分析說,“誰不重視一季度工作,誰就搶占不了先機,一步落后,全年被動。”
一季度也就是銀行眼中的旺季營銷季。李偉告訴記者,各家的操作方式是,一季度按照去年的計劃,設定工作任務量;總行會默認且鼓勵分行沖刺搶資源;然后根據旺季營銷戰績結果,各家總行會在3、4月份定全年的計劃,然后再往下分配,調整全年計劃。
對銀行分行而言,接受“開門紅”營銷手法,是與銀行考核方式有關。一位國有大行對公客戶經理也向記者透露,旺季營銷就是贏得更多資源配置。
“直白地說,開門紅的工作成效,直接關系到工資多少,在營業部資源配置和分配政策下,想要獲得充足資源,保持工資增長,就必須在一季度工作上取得實實在在的業績,搶得資源配置的先發優勢。”
土地資源局繁忙的現象也印證了這一事實。“這兩天辦理抵押手續的企業特別多,還要個個加急,都等著放款。”連續8個工作日的工作讓該局的辦事人員李新(化名)直呼吃不消。
“和往年一樣,2013年的信貸增量會突破萬億規模。”接受記者采訪的銀行內部人士和專家都預測說。
融資渠道“分流”
但問題是,銀行年年“留一手”,為何此時尤其低?
值得注意的是,從貸款期限看,企業中長期貸款已經連續第二個月負增長,結構進一步惡化。
而在居民中長貸下降和企業中長貸負增長的共同影響下,2012年12 月新增信貸結構上,中長貸占比下降至18.01%,而在整個2012 年8.2 萬億的信貸結構中,中長期貸款占比也出現了下降,其中企業中長貸占比降至18.77%,創四年來最低。
擔憂隨之而生,新增信貸偏低、企業中長期貸款下降,有一定的季節性因素,也與歲末銀行流動性較緊有一定關系,但主因是否仍是企業中長期投資需求不旺所導致?
然而,從近期公布的宏觀數據上卻看不出蛛絲馬跡。
1月1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2年12月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6%,與上月持平。匯豐銀行發布報告則顯示,12月份經季節性調整的匯豐PMI為51.5%,連續4個月回升。其中,新訂單指數為51.2%,連續3個月位于臨界點以上,表明制造業市場需求繼續回升。
對此,有觀點認為,社會融資總量中直接融資占比回升,特別是信托貸款和企業債券融資增加較快,填補了信貸規模的不足,為實體經濟回升提供了資金支持。
“企業更多地通過發行債券、信托貸款和委托貸款融入中長期資金。”交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鄂永健認為。
2012年12月社會融資規模為1.63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3512億元,而從結構來看,全年人民幣貸款的占比約52.1%,同比下降6.1%。
另外,2012年12月份信托貸款、委托貸款均創出新高;其中,增幅最大、發展最為迅猛的是信托貸款,到了下半年更可用“暴漲”來形容。央行數據顯示,上半年信托信貸增加僅為3432億元,而三季度打滾翻番至7015億元,年末暴增至1.29萬億元。
對于暴增的原因,李偉分析說,“主要是受到房地產調控和清查地方融資平臺的影響。”也正是監管層對貸款投向限制,信托成了資金需求方融資創新的另一種出口。操作路徑為,銀行扮演貸款者和投資者之間的“中間人”角色。
《華夏時報》記者獲悉的利益分成大致是,儲戶獲得4%-5%的收益率,銀行代銷手續費傭金收取5%-7%,信托公司收六個點左右的信托管理費。
今年信貸9萬億?
正是由于信托和委托貸款等其他融資“發力”,在信貸大幅減少的情況下,流動性才出現了“冰點”假象,這也讓貨幣政策可以維持名為“穩健”實則謹慎的狀態。
市場預計,2013年穩健的貨幣政策將偏向中性,總體上仍將傾向于支持實體經濟增長。由于經濟工作的總基調仍是穩中求進,全年經濟溫和復蘇的可能性大,市場大多預計今年全年信貸規模在9 萬億左右。
“2012年12月信貸偏緊,可能有很多項目推遲到2013年1月份,加之銀行也愿意在年初多放貸,預計1月新增貸款有明顯增加,企業中長期貸款也會恢復增長。”鄂永健分析說。
但盡管貨幣信貸總體趨松,銀行的貨幣創造作用也在下降,貨幣增速將處在一個較低的水平。
方正證券[微博](4.61,0.00,0.00%)首席宏觀分析師湯云飛認為,在政策總體穩健的預期下,若央行仍把15%左右的貨幣增速作為調控目標,今年調整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必要性較低,但不排除上半年出現外部風險加大時降準1次的可能。
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認為,央行仍不會有大動作。他分析說,由于財政存款年末季節性大規模投放和外匯占款出現改善,1月份貨幣市場資金面仍將維持相對寬松的局面,央行仍將通過逆回購等公開市場操作手段平滑市場流動性,維持市場利率基本穩定;而且,2012年12月份銀行間市場同業拆借月加權平均利率為2.61%,較11月微升,比上年同期略低;質押式債券回購月加權平均利率走勢基本相同,貨幣市場利率連續3個月保持平穩,銀行間流動性并不緊張。
鄂永健預計,基準利率保持基本穩定的可能性較大,由于存在進一步降低融資成本的需求,不排除在上半年物價漲幅不高時小幅降息1次0.25%的可能,也可能進一步實施利率市場化舉措,擴大存貸款利率的浮動空間。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