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有關溫州老板的“跑路清單”在互聯網廣為流傳,在這些因無法如期還清民間高利欠款而“跑路”的老板身上,折射出的是當前中小企業的生存之艱。
“等貸”已成為部分小企業常態
“房子是租的,地也是租的,資金都是流動的。要是銀行按照以往抵押物要求,我們很難貸到款。”深圳市金百泰珠寶首飾有限公司董事長梁巍告訴記者,今年以來,“等貸”已經成為他們這種小企業主的常規狀態。
記者調查發現,不同于2008年金融危機,今年一些小企業的訂單比較充裕,本該是擴大規模經營的時候,然而,緊縮的信貸規模和高額的融資成本使得很多小企業放棄了不少訂單。
有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溫州有20%的中小企業處于歇產或半歇產狀況。浙江省新增中小企業5萬多家,關閉的也有1萬多家。廣東中小企業中50%處于虧損或利潤率在2%以內,僅有22.2%的企業表示利潤率在5%以上。
除了融資難且貴,賦稅也壓迫著小企業敏感而脆弱的承受力。新《企業所得稅法》規定中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稅率為20%,但是過高的門檻卻使大部分中小企業都達不到這個標準。
北京鑫峰物流董事長孫京學告訴記者,作為一家年利潤幾千萬的圖書物流小企業,25%的所得稅率對他們來說相對偏高,而各種隱性的非稅收費也更加重了中小企業的負擔。
融資渠道不暢致中小企業難生存
“外圍經濟形勢低迷、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人民幣升值壓力加大,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加劇,出口型中小企業正面臨著比任何時候都為嚴重的生存壓力。”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副秘書長齊力然告訴記者。
記者調查發現,在“錢荒”“用工荒”“油荒”“電荒”“訂單荒”等各種饑荒撲面而來的背后,是一些體制性障礙導致了中小企業生存環境惡化的現實。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近期發布的《小企業經營與融資困境調研報告》顯示,抽樣調查的小企業中,半數以上是依靠民間借貸維持生存,能從銀行貸到款的只有15%,而金額在100萬元以下的貸款基本為盲區。
“這主要是由于我國金融結構二元性特征所致,銀行信貸資金繼續向大城市、大企業、大行業集中,國企與民企在融資可獲得性和貸款利率方面差距巨大。”經濟學家辜勝阻認為。
“民間信貸利率高企并不是利率市場的表現,而是融資機制不暢導致的。”建行副行長朱小黃認為,基于收緊流動性的貨幣政策,銀行信貸規模被限制,而IPO、發債等其他融資渠道又不通暢,小企業被逼向民間融資。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中小企業研究中心陳乃醒認為,今年勞動力資源匱乏也是導致小企業日陷饑荒的重要原因。與過去30年相比,當前我國勞動力供給進入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供求關系出現變化,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以前過度依賴勞動力低成本的中小企業將會面臨倒閉。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