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為整區域“打包”找接盤人痛苦,何不像川、粵、閩一樣,以單店經營權向個體投資者轉讓?
于笑稱,從收益角度看,整區域經營權打包轉讓,顯然不及單店溢價更高,但河南區被列入其中,是因麥當勞對該市場投資發展精力跟不上。更何況,較于國內一線市場,河南區整體收益率偏低。但這并不意味著麥當勞是為“甩包袱”。
在于笑看來,外界對麥當勞最難看懂的,是其經營戰略的利益縱深。從直營門店轉特許經營,麥當勞的收益分為三塊兒:一是門店經營權出讓溢價(一次性支付),二是特許經營費(每月按銷售額抽成約5%),三是新增門店加盟費(單店約30萬美元)。所以,因其在某一區域市場自營業績偏低,才愿將整區域市場經營權出讓,交給一個比它更有能力的地方企業代其投資發展。其目的,無外乎利用對方的綜合資源稟賦,不斷獲得持久、穩定增長的收益。
省內一參與麥當勞磋商的企業高管對此說法表示認同。其稱,“競爭麥當勞河南區特許經營權,最大的較量不是收購資金,而是我們自己的能力。我們的擔心,是跟不上麥當勞對河南區要求的開店速度。畢竟,我們沒有搞過餐飲連鎖!
記者另獲悉,截至2012年末,河南麥當勞公司銷售額約2億元,該區域雖處于盈利狀態,但凈利潤率并不高于一般超市(約5%),也并不排除有虧損門店存在。
“急趕路”的麥當勞
近期除河南外,內蒙古、吉林、安徽或將同樣執行“發展式”特許經營方案。 2010年后,麥當勞對中國市場的開啟特許經營模式突進。 粵、川、渝、閩、蘇幾省門店相繼開啟傳統式特許加盟,云南、湖南也在2011年同期完成整區域市場出讓。有麥當勞人士透露,近期除河南外,內蒙古、吉林、安徽或將同樣執行“發展式”特許經營方案。
這是進入中國20年,一直靠直營開拓市場的麥當勞,首次將其真實經營業務結構進行正面亮相。
“只有在中國,麥當勞才被看做是餐飲連鎖企業。而在全球,麥當勞卻被看做是一大房地產商!庇宣湲攧趦炔咳耸拷庾x,麥當勞首先是一家出售特許經營權和房地產的企業,其次才是賣漢堡的。在全球80個國家,它有超過3萬家店,其中特許經營的餐廳占比高達75%。
在全球大連鎖零售業,麥當勞可謂是特許經營模式的開山鼻祖。
1955年,麥當勞就在美國成功探索了這一經營模式。而能支撐這一經營模式的有兩個核心:其一,作業流程標準化;其二,品牌不斷增值。2012年,其品牌估值超千億美元。
憑借其閃光的品牌威望,麥當勞得以在全球各地投資獲大量低價土地或黃金街區的商鋪。在國內,麥當勞自持物業規模雖不超過10%,但即便是租賃物業,也是與地產商簽大面積租賃合同,其將餐廳自用面積扣除后,余下面積出租給小商家。
客觀來看,麥當勞發展特許經營能力,在中國市場并不如意。它在2003年開啟這一發展模式后的7年里,幾乎無所建樹。這被國內經濟界視為,“在中國輸給肯德基的主因之一”。
麥當勞在中國沒玩轉“特許經營”模式的原因,是麥當勞判斷中國區經營環境還不成熟,關于特許經營的法律法規不健全,當然還有加盟商的誠信問題等。
此外,曾任麥當勞中國公司高級副總裁的賴林勝說過,中國很多城市的核心商圈建設還在變化中,麥當勞出于對投資風險的考慮,不買地自建或買入店鋪,主要以租賃為主。這讓麥當勞在美國那套靠地產租給加盟商獲取利潤的模式,在中國無法進行。
“外資直接投資中國房地產、購地建房仍有不少政策限制!鄙虾X惼澤虡I投資管理公司華中區首席代表謝濤對此說法進行補充。
那么,麥當勞在2010年在中國市場搞特許經營,是否因肯德基高其一倍的市場規模而倍感壓力?
據了解,截至2012年,肯德基在華門店總數超過4000家。而同期,麥當勞門店約有1600家。
于笑對此判斷基本認同。但其認為,麥當勞在中國市場落后肯德基,絕非是因特許經營發展能力?系禄1999年開放特許經營權,據其自己公布數據,直營店的比例超過90%。麥當勞2003年開放特許經營權,直營門店比例與其相仿。這說明,在同一發展板塊兩家企業處境與態度近似。而真正落后的原因,是麥當勞在全球80個國家的經營,它不像肯德基,將一筐雞蛋的多數都放在了中國。同時,由于國內經濟環境變化,房租、人工成本攀升,在新環境下要想實現高增長,也迫使麥當勞必須更新發展方式。
麥當勞希冀急追肯德基,欲將部分區域市場經營權打包出讓,一定有人跟牌嗎?
如一位與麥當勞磋商過價格的房企負責人說,如按當前麥當勞既有門店銷售業績增長估算,2億元投資收回投資成本至少需要7年。而對一個房企而言,2億元資金用在主業投資7年可以轉上幾輪。
當然,也有人認為這是個“好生意”。省內一零售企業高管稱,首先,經營麥當勞餐廳很難賠大錢,原因是它的標準化運營體系做得很充分。其次,麥當勞也很清楚,愿意接盤區域市場的投資人,不是沖著餐廳銷售利潤去的,而是為了用它那塊兒招牌。尤其是商業地產企業,拿麥當勞招牌是為了競爭土地資源時,多一張討價還價的好牌。即便是從餐廳身上沒賺到太多的錢,20年之后麥當勞要回購餐廳渠道,也要重新商量個合適價格【創業網Cye.com.cn】。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