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釋疑
新定價機制入位:緊貼國際市場靈敏調整
北京的出租車司機老張十分不解,“不是說經濟還沒見底嗎,什么東西價格都在跌,為什么偏偏油價要漲呢?”在他的車上,老張一路向記者抱怨不停。不少人和老張一樣,認為油價追漲不追跌。不過,在一場突如其來的漲價背后,不少專家認為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正在確立。
跟著國際油價走
3月19日,國際原油價格在突破每桶50美元關口后,受美國政府清理銀行不良資產計劃及美國舊房銷售量數據反彈的刺激,國際油價開始上漲。3月24日,紐約商品交易所近期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收于每桶53.98美元,創下近四個月來的新高。
也正是在3月24日夜間,發改委突發調價令,理由正是國際油價的飆升。不過這次調整還得追溯到去年12月初發布的《成品油價稅費改革方案(征求意見稿)》。國家發改委將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的表述為“國內成品油價格繼續堅持與國際市場有控制地間接接軌,國內汽、柴油出廠價格以國際市場原油價格為基礎,加國內平均加工成本、稅收和合理利潤確定”。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研究中心林波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發改委的行為并沒有什么過錯,畢竟按照新的方案,油價只是往上有封頂,而往下沒有封底。林波強認為,“我還是認為政府的行為沒什么過錯,發改委調整油價,不一定是根據需求而是根據國際油價走”。
對國際市場的反應更靈敏
相比在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之后的第一次降價,顯然,發改委在經濟數據利空盡出的時候,第一次漲價要背負更多的包袱。在招商證券分析師裘孝峰看來,越是艱難越能體現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的作用。
他還表示,之前市場從2月份開始擔心國內成品油價格下調,而近期隨著國際原油價格上漲又擔心國內成品油價格會上調。這次產品價格上調,是成品油定價新機制確立的真正標志。
另外,他認為此次調價還有另一重意義,表明國家確實是按照原油成本加成法來操作的,確立了國際油價在80美元以下,中國石化和中國石油業績跟國際原油價格之間的正相關性。
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長周大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新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使得中國燃油價格對國際市場的反應更加靈敏。言外之意仍是對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開始發揮作用的首肯。
專家認為,在新的定價機制下,我國成品油價格調整將更頻繁、幅度更小,每次調價漲跌100-200元每噸(即每升兩三毛錢)將成常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