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車展表面上的轟轟烈烈,似乎很難讓人察覺汽車工業正處在一場危機之中。似乎,全球的“危”,體現在中國市場上就只有“機”了。難怪,不少人樂觀地在上海發表預測:中國會是最先復蘇的汽車市場。
在這種熙熙攘攘的臺面上,隨便去問一家汽車公司的老總,特別是跨國公司的老總,十有八九會給你相同的答案:中國市場好,中國市場潛力大,中國市場已經看見了危機之后的曙光……仿佛,一切煩惱,放在“中國”的背景下,就不再是煩惱了。然而,中國市場真的有那么靈嗎?中國就真是挽救世界汽車工業危機的“靈丹妙藥”嗎?外國企業冠冕堂皇的論調,聽聽而已,但千萬別全信。中國的汽車市場的“大”只是相對的,事實上遠遠還不夠成熟,必須清醒意識到:汽車產業的生死存亡,還在乎于汽車廠商們如何自救,如何自保。所以,我倒是很關注那些國產汽車品牌,尤其是那些發展迅速的民營汽車品牌如何在全球汽車行業舉步維艱的情況下,拼出一條生路,進而搏出一個良性的未來。
必須承認,最近這些年來,自主汽車品牌中,民營汽車的表現是最“提氣”的。雖然他們一路走來承受著諸多非議,有些“非議”也的確客觀存在,但不得不佩服的是,他們“超常規”的發展取得了“超常規”的進步。人們驚訝地看到,民營車企曾經被譏笑的“說大話”,竟然許多已經變成了現實。與之相對的,是那些大國有企業在自有品牌上的“說大話”,說了多少年了,起色卻依舊不大。最典型的就是曾經被人們寄予厚望的那面“紅旗(參數配置)”了,不“提氣”的表現讓人不說也罷。
許多人覺得,上海車展的空前繁榮是對國產汽車品牌的發展機遇。在家門口“作戰”的國產品牌也不約而同使出了渾身解數,讓人一時眼花繚亂。但提醒一下那些雄心勃勃的汽車企業,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說的“羅馬”,不是那種臨時搭建的“影視基地”,而是實實在在的真正偉大的城市。
確實,上海車展上那些“看上去很美”的國產概念車令人“提氣”,但那只是展臺上的“光彩奪目”,中國汽車要想在世界大舞臺上“提氣”,還必須苦練內功。現在席卷全球的汽車行業危機,也許會打破舊有的汽車業格局,也許會為尚不成熟的國產汽車品牌創造一些發展機會,但同樣Cye.com.cn不能否認的是:這場危機終將過去,汽車產業仍將發展,也仍然會是制造業中競爭最激烈的領域。國產車要想“借機上位”,還有許多路要走,而且,決不會一蹴而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