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政協日前公布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全市注冊登記的各級各類合法幼兒園共有1266所,其中公辦園占幼兒園總數的26.06%,完全由市區財政投入的市立公辦園僅145所,社會上反映的“入園難”,實際是“入公辦園難”。
據測算,由于近三年出生了近46萬戶籍和非戶籍的“金豬寶寶”、“奧運寶寶”,北京現有的幼兒園資源僅能滿足一半幼兒的入園需求。在這種情況下,北京產生了1298所未注冊的“自辦”園(俗稱“黑園”)。
建議:將學前教育納入社會公益服務項目
建議案提出,可多途徑擴大公辦幼兒園建設;給予集體辦園、企事業單位辦園和民辦園運營經費、稅收和教師編制等方面的支持;將學前教育經費納入地方政府財政預算,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改革收費制度;嘗試以“教育券”形式進行投入。
北京市政協教文衛體委員會主任牛繼升認為,雖然“自辦”園沒有登記注冊,但不能忽視它們的作用。即便它們沒有起到“教育”作用,至少起到“保育”作用問題的關鍵是怎么管理。牛繼升認為,必須保證這類幼兒園兒童的“安全”和“衛生”這兩項最基本的需求,并將學前教育納入社會公益性的社會服務中,即不以營利為目的,滿足老百姓最基本的需求。
實際上,民辦幼兒園撐起學前教育半邊天的情況在很多城市普遍存在。不少家長往往擠破頭皮也不能把孩子送進公立幼兒園,只好讓孩子進收費較高的民辦幼兒園。但是,民辦園的高收費、設施不全等問題也頗受詬病。北京政協提出的Cye.com.cn將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的提案對北京居民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這在財政收入很高的北京得到實施的可能性較大。而財政收入較少的城市,在公益和市場之間如何選擇,還需艱難取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