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在鐵礦石談判的最后關口,國內倒賣投機卻暗流涌動。力拓打分化牌,避開中鋼協,私下與內地的小鋼企達成協議,當時中小鋼企的“集體倒戈”成了媒體的頭條,中鋼協秘書長單尚華向本報一再強調,“中小鋼企,簽了也是白簽,不具長協效力,報不了關”,但是由于產業集中度低,談判中無法形成凝聚力,所以大批鐵礦石向中國港口囤積,制造需求旺盛假象,逼迫中鋼協在談判中就范。
中鋼協無奈,只得求助國家行政機關,同時也向本報呼吁,“審批部門應立即取消日照國際鐵礦石交易中心的認可”,這時距離最終談判“時間窗”只有15天。
僅此還不足以引起雙方翻臉,最終把中鋼協逼上絕路的是對方在中鋼協表達出讓步的意愿時,依然步步緊逼,據熟悉情況的人士透露,中鋼協在最后關口,已經有了只要對方在33%的基礎上有所松動,中鋼協就不再堅持40%的底線,“中鋼協苦苦談判幾個月,總得給工信部領導和鋼鐵業有個交待吧。”
但力拓不留任何余地,哪怕象征性的妥協都沒有,為什么呢?就是因為力拓掌握著談判的底牌。中國方面不知道澳大利亞方面談判的底線,但是談判當中,面對占世界市場Cye.com.cn超過50%的第一大鋼鐵生產和消費國,中方的底線對方都知道,包括鋼鐵工業協會成員廠里礦石的存量夠幾個月,正在運輸路上的數量,碼頭上的存貨,月生產訂單,替代供應商供貨的情況,甚至內部會議的紀要。
談判格局或打破
但聯合金屬網鐵礦石頻道主管杜薇認為“需求”才是對方讓中方“就范”的底牌。“如果鐵礦石是中國不需要的一個產品的話,可能根本就不需要談判。看你有需求,它就有漲價的理由;如果沒需求,就像今年的金融危機,它們都得降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