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的強勁增長其實在二季度開始已經顯現,但是價格卻沒有隨之有明顯的啟動跡象。直到近期,各地價格出現連續上調。而我們發現這輪的 調價一反常態——在大部分地區龍頭企業不再是價格上調的跟隨者,轉身成了“領頭雁”。一方面是需求的持續保持強勁,另一方面確實價格上漲的時間滯后于需求增長啟動,同時價格上漲的幅度又差強人意。市場為何出現了這些“反!爆F象:
一是企業整個市場產能釋放的擔憂。2008年高速增長的的水泥投資預示了2009年會有大量新增產能投放市場,企業也為此做了相應的準備,反應在市場策略上就是普遍采用了“走量不走價“的策略。加之企業在上半年需要盡快消化前期購進的高價原材料(主要是煤炭),在產能和消化庫存的壓力下,企業對提價缺乏足夠的信心。
二是對需求的判斷存在猶豫。“金融危機“爆發后,各方先是對未來市場極為悲觀,而后在政府出臺大規模投資計劃后,企業信心有所恢復,但是對這個投資計劃的實效以及反映到對水泥消費拉動時效上存在顧慮。業界普遍預期要到下半年才會是需求的集中爆發期,在上半年只希望通過走量,較大限度的爭取市場,同時保持低庫存,為下半年市場啟動和價格提升做準備。
根據相關價格跟蹤顯示,國內水泥價格從8月初開始至今已是連續8周上漲,在四季度傳統銷售旺季拉動,未來水泥價格可能還有進一步增長空間。
在這過程中大企業充分發揮了對市場的主導作用。近年來,隨著企業實力的增強和規模的擴大,龍頭企業紛紛走出了本地區域,實現了跨區域的經營。因而在對市場信息的了解上更完整和全面,對市場的動態駕馭能力增強。上半年,在華東和華南地區,企業通過對庫存的成功調節,在一定程度上較好地引導了市場走向。行業巨頭海螺則是充分受益于這種跨多個區域經營的模式。早期趕上高成長的華東和華南市場,實現了企業規模和實力迅速擴張和提升,“好的市場造就了好的企業”。當前在這兩大傳統優勢市場低迷的情況下,海螺轉戰極具潛力的中、西部地區,據悉目前海螺的觸角已涉及15個省市。在現有存量產能過剩的情況下,海螺在東部的成功之道進行適當改造,在中西部地區的水泥市場走出一條新路,“二次創業”才剛剛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