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已正式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通過申報發現 近400年歷史粵劇有9大流派
昨天,新華社香港分社發布了粵港澳聯合申報的“粵劇”成功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消息,記者馬上采訪了廣東方面具體負責落實“粵劇申遺”各項申報事宜的廣州市文化局社會文化處負責人黃斌。
粵港澳達成合作共識
黃斌告訴記者,早在2003年粵港澳三地聯席召開的三地文化合作會議上,就達成三地合作申遺“粵劇”的共識,并簽署了《粵港澳藝文合作協議》,將“聯合弘揚粵劇藝術,并適時向聯合國提出申遺”的條款寫入協議。2003年2月,在第四次粵港澳藝文合作高峰會上,商定全面啟動申報程序。受廣東省委托,廣州市文化局負責牽頭做文字準備工作,成立“粵劇申遺辦公室”。
“其間還一度出現困難。”黃斌回憶,根據聯合國規定,每個國家的申報項目有限,而我國國內的競爭尤其激烈,當時澳門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準會員”,享受直接遞交申請的優惠,當時就考慮希望“粵劇”能搭上這一“直通車”?纱蠹叶紱]有料到,后來澳門“準會員”資格因故被取消,粵劇的申遺工作只好重新參加申報了。2005年,三地正式委托中國藝術研究院草擬申報文本。2008年9月,我國中央政府向聯合國提交包括粵劇在內的申報文件。
而據中山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康保成教授透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于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以往都有“每兩年一次、每次每個國家報一項”的限制。但是由于中國一類資源大國的多次呼吁,該組織今年放開了這一限制,并在以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前加入了“急需保護”的字樣。據悉,今年中國共有30個左右的項目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申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