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因為大多數的民營企業家還處在年富力強的階段,他們中的許多人對“接班人計劃”選擇了循序漸進的態度,將“交出指揮棒”的時間模糊化。
富二代接班問題并不是一個能夠一拖再拖的問題,這關系著整個企業的未來命運,如果仔細研究這些民營企業在傳承問題上的做法,就能看出這些企業將來的歸宿。
大中電器不得不賣,而將自己一手做大的企業拱手相讓,并不是民營企業家們心甘情愿的事情,真正的原因被很多人忽視了,那就是沒有找到合適的接班人。這也許是目前面臨接班問題的企業家們能夠想到的解決辦法之一了。
富二代是否已經準備好傳承家族事業的足夠能量?這也許是所有人包括那些尋找接班人的企業家們想知道的。
直觀富二代
改革開放30年,一大批民營企業應運而生,他們往往成為中國家族企業的代名詞。相比傳了幾代的國外“百年老店”式的家族企業,中國的家族企業都很年輕,歷史最長不過20多年。當初帶著一家人、或是親戚朋友打下“江山”的創始人,如今大多數依然牢牢把握著指揮棒,即使在一些已經引入第二代的家族企業里,第一代對年輕的第二代還不完全放心,繼續扮演著“垂簾聽政”的角色。
之所以是這樣的狀況,據我觀察,大多是由于目前富二代們的狀態參差不齊,特別是年齡跨度比較大,年紀大的有30多歲或更大,小的才剛剛十幾歲。
年紀較大的富二代已有完成接班的。比如河南的三全食品,陳南兄弟倆已經完全接過父親的班。也有突發事件后接班的情況,2003年山西海鑫鋼鐵集團董事長李海倉突遭槍殺,當時兒子李兆會在澳大利亞讀大學,只有20歲出頭。爺爺堅持讓他回來接班,而不是他的兩個叔叔。正常情況下,最好給下一代一個較長的過渡階段,如李嘉誠培養其兒子,從小旁聽董事會會議,海外讀書回國后,先回公司輪崗,到27歲當總裁助理。如方太集團的茅理翔,在兒子35歲的時候開始逐漸接班,并采取“帶三年,幫三年,看三年”的原則。
另外,企業家們困惑的最重要的是——富二代們總體歷練有限,工作領域狹窄,管理經驗不夠,很少有富二代在跨國公司等頂級企業就業并學習到管理經驗。
由于富二代的能力水平參差不齊,自然對企業的管理水平也大相徑庭。姜還是老的辣,歷練多風險小,但大部分富二代升遷速度飛快,進入高管也就三五年時間,有的只有25歲左右,相對經驗欠缺,對企業的戰略意識淡薄,還是比較容易出現差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