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在京閉幕。全會對推進文化改革發展作出了部署,強調要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與此同時,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會議公報提出了多項原則性主張,涉及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公共性基本定位、市場參與的原則和發展目標、文化改革發展的動力機制和制度保障。
全會提出,滿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任務。必須堅持政府主導,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讓群眾廣泛享有免費或優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要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
在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上,全會明確,發展文化產業必須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要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形成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推進文化科技創新,擴大文化消費。
但市場的作用也得到了充分強調,全會提出,必須牢牢把握正確方向,加快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要深化國有文化單位改革,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
文化建設的領導機制和人才保障制度也放在了突出位置。全會強調,要把文化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把文化改革發展成效納入科學發展考核評價體系,并提出,要加快培養造就德才兼備、銳意創新、結構合理、規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隊伍。要造就高層次領軍人物和高素質文化人才隊伍。
定位“支柱性產業”
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這一定位,引發了廣泛關注。
“這也是‘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比較重要的一部分。按一般標準,支柱產業應占GDP的5%。如果在統計口徑上把文化產業的范圍擴大點,比如把部分科技創新、體育、旅游產業納入,完成這個數字并不難。”中央財經大學文化創意研究院執行院長魏鵬舉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認認真真把有持續內生成長性的產業做起來,才是務實之舉。”
今年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發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北京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1692.2億元,占北京GDP比重12.3%;上海文化產業增加值約為1630億元,占上海GDP比重為9.6%;廣東文化產業增加值達2524億元,占廣東GDP比重5.6%;云南文化產業增加值440億元,占云南GDP比重達6.1%。
如果按照5%的數據門檻,在這些省市,文化產業已成為當地名副其實的戰略性支柱產業,但在諸多官方的表述中,文化產業的發展多是“將成為支柱產業”或者“具備成為支柱產業條件”,較為理性務實。
但許多地方在發展文化產業時,還為其產業的無形、軟性特質而感到困擾。
近幾日,本報記者接觸的幾位在京運作項目的地方文化園區官員均表示,雖說很多地方自2009年起都在做文化產業,也象征性地出臺了一些扶持政策,但實際運作還是很艱難的。尤其是產業發展需要資金與政策的支持時,因為風險性大,往往引起爭議,令決策者遲疑。
“雖然糾結于數字并無太大意義,但總體上中央對文化興國戰略持非常積極態度,這肯定預示著地方政府會重視發展文化產業,相關部門也會陸續出臺配套措施支持文化產業發展。”中國演出家協會法律顧問胡政生表示,“當然,還是要以支柱產業的內涵來量化文化產業的發展目標。”
回歸根本,避免做濫
從激勵機制上說,此次全會要求要把文化改革發展成效納入科學發展考核評價體系。但成效需要著眼于質量,而非簡單地看數量和速度。
“官員從政績考慮,往往自然地傾向于能夠最快落地的項目。真正要培育一個文化產業,沒有三五年是很難的。”一位地方文化產業園區主任告訴本報記者他的擔憂,“最怕的是,雖然納入了考核評價體系,但對文化產業屬性認識模糊,缺乏共識,導致低效、重復性建設。”
據本報記者的不完全統計,全國以各類名義運作的文化產業園區,多達300個。單是北京就有文化產業集聚區21個,上海75個,江蘇建成或在建的超過60個。
這種頗具中國特色的“園區經濟”,不僅被移植到文化產業領域,且迅速從一線城市擴散到二三線城市。
令人遺憾的是,這么多園區,這么多優惠政策,卻打造不出幾個響當當的文化產品。
以動漫產業園為例,全國大大小小十幾個,這些年獲得持續成功的產品線,除了“喜羊羊與灰太狼”,也就寥寥無幾了。
“其實,這些都是手段,無論決策者還是執行者,都不該為了一個數字而把文化產業做濫。”魏鵬舉認為,“最重要的,首先還是意識到位。把真正的文化資源好好保護起來,合理開發。其次是文化創新人才的培養。在這個基礎上,還應充分發揮和尊重市場規律。”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