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縣小吃店主林文姬:
“回去買均價一萬的樓房沒問題”
“每天要做的事就是坐在收銀臺前收銀”
傍晚時分,林文姬端坐在自己的店里,看著店里人來人往。她是通州云景東路一家沙縣小吃店的主人,和部分門面狹小的沙縣小吃店不同,林文姬的沙縣小吃不僅擁有40平方米的店面,還有明黃色店面招牌、統一菜單以及開放式廚房。
這種“洋快餐”化的管理模式讓林文姬的沙縣小吃在一片小吃店中“鶴立雞群”,也招攬了大批顧客。林文姬的沙縣小吃店早就脫離了沙縣慣常的夫妻店經營模式,目前她店里聘用了兩位員工,丈夫則負責原材料的采購,而她每天要做的事就是坐在收銀臺前收銀。
從起早貪黑的繁重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讓林文姬有了大把的閑暇時間,“我們沙縣現在正在舉辦小吃節,有三百多種小吃”,她對著店內一對前來就餐的老年夫妻說道,她甚至會和店內的客人談論沙縣的上市消息,“聽說沙縣小吃要上市了,應該是 小吃辦 在操作,具體什么情況不是很清楚”。“我們福建人都喜歡出來闖蕩,做小吃、木材、瓷器的都有”,她喜歡向顧客傳播家鄉的一切消息,時而露出爽朗的笑容。
和沙縣許多的小吃業主一樣,林文姬和丈夫經營沙縣小吃也是受到親戚朋友的帶動,“我丈夫的弟弟很早就出來做小吃了,每年的收入都不錯”,這引發了林文姬和丈夫做小吃的念想,而丈夫的弟弟則被弟媳一家帶出來,也做小吃。
正是這種親戚朋友之間縱橫交錯的關系,使得沙縣小吃業主們盡管相隔數千里,卻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所以即使林文姬和丈夫很多年都沒回過家鄉,卻對來自家鄉的沙縣小吃辦的每個舉動都一清二楚。
“凡是有城市的地方,就有沙縣小吃”
身為沙縣小吃大軍中的一員,林文姬和丈夫的足跡遍布廈門、廣州和北京,而他們的軌跡也幾乎是沙縣在全國市場發展軌跡的縮影 先是福建省內,接著是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最后才是北方市場,現在的沙縣小吃遍布海內外每個角落,“凡是有城市的地方,就有沙縣小吃”。
每個沙縣小吃業主都有自己的辛酸史,林文姬和丈夫最初在廣州經營小吃店,每天都起早貪黑,“廣州人習慣吃夜宵,我們的店都是24小時營業,睡覺都得輪著來”,如今,苦盡甘來的林文姬每天只需要坐在收銀臺前,就有不菲的入賬。對于店內的流水,她莞爾一笑,“我們不習慣談這些”,但她同時表示,如果要回家鄉買均價一萬的樓房也不是問題,“只是我們家自己就有三層的小樓,沒有買房的必要。”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