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教育從‘狂熱’到遭遇‘招生寒流’再到呈現‘熱捧’跡象,反映出我國MBA教育已經開始逐步進入‘黃金’時代,開始朝著品牌化和增大含金量方向發展。”美歐亞國際商務咨詢公司董事長、中國歐美同學會商會會長、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毅偉商學院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客座教授王輝耀(微博)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在加入WTO以后,正在進入一個全方位的工商管理時代。企業領導人的‘英雄時代’已近尾聲,接下來的是職業經理人時代、新華商時代、MBA時代。企業將不可避免地由新一代的企業領導接棒。知識性、專業性、國際化、通才化將會是成功迎接經濟全球化的有力保障。而MBA教育將不可避免地承擔起培養一大批21世紀工商企業領軍力量的重任!
我國對MBA人才的所需,在不遠的將來將很快上升到世界第一位。新興的商業市場和大量的大中小企業,將逐漸地從以前計劃經濟時期的需要干部轉換到需要職業經理人、需要企業家、需要創業者、需要MBA的時代。
“剛剛起步的MBA要承擔如此重大的社會責任,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似乎還有些難以承受之重。”盡管如此,華北電力大學人力資源管理教研室主任余順坤教授認為,“只要我們進行積極的實踐和探索,我們仍然可以在職業經理人的知識性、專業性、國際化、通才化方面,在培養21世紀工商企業領軍力量方面做出我們的貢獻!
MBA有待與實際結合
國外的MBA發展已有上百年歷史,積累并具備了一整套完整、科學的人才培養與管理體系。而我國的MBA從1991年9所高校開始正式招收新生,至今只有14個年頭。相形之下,我們還有不少差距。
曾就讀于英國蘭卡斯特大學MBA專業、現任北大光華管理學院EMBA中心副主任的王亞非認為,這些差距主要體現在:一是教授背景不同。國外MBA有一套自己成熟的系統,教授的背景廣泛,實踐經驗豐富;二是市場背景不同,對MBA的理解存在差異。我國市場經濟的時間還不長,對MBA市場化的理解沒有國外那么深刻。國外的商學院本身就帶有市場的特點;三是從教學素材上來看,國外原創的東西多,但是國內基本上都是采用原版教材或直接翻譯過來,與我國實際結合不夠;四是國外商學院教師流動性非常大,這對知識的傳播是很有利。
社會上存在的對MBA畢業生素質表示懷疑,即將畢業的中國人民大學2003級MBA馮濤有自己的看法。她說,MBA應該因校而異、因人而異,但也不排除一些人的功利目的,沖著這塊金字招牌而來。這些人在校時根本沒有認真學習專業知識,畢業時也不具備相應的職業水準和職業操守。她告訴記者:“要做一名成功的職業經理人,關鍵在于自己要具備良好的學習態度和扎實的專業素養!
打造優勢品牌是當務之急
盡管今年MBA畢業生就業壓力較大,但是,名牌大學MBA畢業生的就業前景依然看好。4月11日最新一期《福布斯》雜志中文版發布的調查報告,也證實了他們確實“錢途”看好:我國2001屆MBA畢業生的投資回報相當不錯。畢業4年之后,全日制MBA畢業生平均年薪達到13.7萬元,是入學前的2.8倍,平均只需1.9年即可收回投資;而在職畢業生目前平均年薪達到13.1萬元,是入學前的2.2倍,畢業后平均1.2年即可收回投資。除中歐和北大國際之外,榜單前10名商學院2001年全日制畢業生目前的平均年薪為17.9萬元,是入學前年薪的3.6倍;在職畢業生目前的平均年薪為20.6萬元,是入學前年薪的3倍。與名牌大學MBA的樂觀形成強烈反差的是,為數不少的企業對MBA開出的年薪也就在5萬元左右,科龍、創維等企業甚至以2000~3000元的月薪聘用MBA。
這一現象也反映出MBA競爭正日趨激烈,在這一大分化、大洗牌階段。我國MBA已經悄然步入品牌時代。
其實,國外商學院的MBA都有自己的特色,且很多是建立在各自的品牌基礎上,有的重視管理,有的重視金融,有的重視營銷,有的重視綜合能力。有關專家表示,MBA也應該從MBA市場的細化、專業化和特色化等方面下功夫,來建立自己的品牌。特色總是相對的,必須在一定的定位下形成。余順坤教授認為,我們要打造什么樣的MBA品牌,首先要明確社會需要什么樣的MBA學生。今天的社會,是一個高速起步、需要“耐力”來維持“可持續發展”社會,它需要一大批充滿活力、勤勉務實的MBA人才。市場經濟發展不僅需要培養創業型的MBA人才,國企的騰飛呼喚優秀的MBA人才加盟。經過教師、學校、管理部門等多方努力,一定可以打造出符合我國經濟社會特點的MBA品牌。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