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結束的第114屆廣交會,無論交易量還是采購人數,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而近日一份針對珠三角一千多家中小外貿企業所做的調研報告顯示,在珠三角地區一千多家中小微外貿企業中,有20.09%的企業存在因為匯率波動而推掉訂單的現象。2013年以來,企業平均推掉的訂單額達到57.8萬美元。
《華夏時報》記者近期對珠三角外貿企業走訪調查發現,有單不接的背后,是代工企業不斷被壓縮的利潤。如今制造企業大都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陣痛期,企業將注意力全部集中于壓縮成本、打造品牌和拓寬銷售渠道。
但是,這場以政府為主導的企業轉型升級正遭遇瓶頸。要完成制造業的蛻變,在多位企業人士看來,還需要進一步改革。而目前的升級僅停留在一些技巧和手段上,真正的技術創新則由于缺乏政策保障而裹足不前,企業都期待著能真正提升企業轉型升級積極性的政策出臺。
小步升級
珠三角企業的轉型升級在深圳華強北、東門商圈等地已經開始顯現。
據深圳寶安區松崗街道經濟科技辦專門負責為企業服務的蔡主任了解,很多外貿企業出口轉內銷后,一邊繼續做代工,一邊開始做自己的牌子入駐國內商場專柜,有的還在淘寶網上打造自己的品牌。
位于寶安石巖的維珍妮服裝企業,此前專為國際內衣高端品牌“維多利亞的秘密”代工,在掌握技術后,從去年開始在國內打造自己的品牌,在大型商場開設專賣店。該公司員工羅小姐告訴本報記者,同樣質量的一款內衣,國外品牌要比國內品牌貴上五六百元,二者品牌附加值相距甚遠。
廣州煒業皮具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文虎近期主要依靠壓縮成本改善企業環境。據他介紹,皮具行業毛利潤從三年前的百分之五六十,下降至目前的百分之二三十,原來的利潤高主要在于人工成本、原材料、物流流通成本都較低,而現在成本上漲,賣價又提不上去,企業沒辦法做到技術升級,必須依賴人工。
“我們有同行轉移到越南生產,利潤可以回歸到百分之五六十,主要是因為那邊勞動力成本低。”劉文虎說。同珠三角很多企業一樣,他們開始從自己生產轉向重點接單,然后組織原材料,再分包給一些小廠來做。因為相對而言,小廠的管理成本、場地租金成本,以及生產成本都比大廠要低得多。
如今,在觀瀾富士康工廠內,便駐扎著各類中小工廠,富士康接單后,為了縮減成本,再分包給成本更低的小企業。
人工成本、原材料上漲以及人民幣升值這三重因素,是目前代工業和外貿企業面臨的普遍問題。
記者采訪多家制造企業發現,以代工為主的制造業,主要通過壓縮成本、打造品牌,以及拓寬銷售渠道等小步升級的方式,而自己生產零部件的制造企業,則努力通過技術升級來提升產品附加值。
廣東順德順炎新材料有限公司由此前的佛山市順德區順炎塑料有限公司改造而來,老板傅曼華正在通過改變管理方式提升效益,讓員工享有公司內部股份,參與企業分紅,提高員工待遇,這明顯提高了公司的生產效率。在塑料生產研發技術上,有些產品在國際上獲獎后,還可以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和銷售價格。
“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性能,做高端產品,做很多同行暫時做不出來的東西,這樣企業就會有定價權,利潤自然水漲船高。”傅曼華稱。
漫長陣痛期
在剛剛結束的秋季廣交會上,二期廣東省出口成交1.2億美元,較上屆下降4.1%。這對正處于轉型升級階段的中國制造業而言,外貿減少似乎并不奇怪。
寶安觀瀾意恒昌制衣廠邱廠長告訴記者,現在客戶都會拿東南亞一些國家的價格做對比,很顯然,越南、泰國的人工成本要比中國低。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