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打造文化創意之都 開啟“成都創造”之路
比冰激凌更繽紛的雪糕杯,齒輪式掛鐘,可以隨意反穿的拖鞋,拼圖煙缸……一些生活中普通的東西,因加入了創意因素而備受人們熱捧。售價20美元的普通榨汁機,設計成蜘蛛俠造型后,身價就陡增到200美元。“這就是‘生活美學’的魅力。”有關負責人介紹,創意設計是服務于制造業的新興文化業態,具有促進產業升級、提高產品附加值的重要作用。目前,“中國文化創意之都”已被寫入我市服務業五年發展規劃中。意在為“轉型城市功能、優化產業結構、提升城市形象、增強文化軟實力”尋找新引擎。
紅星路35號
開啟“成都創造”之路
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創意設計產業一直肩負著我國由“制造大國”轉變為“創造大國”的重任。據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我市已建成一批以樓宇化、園區化為主要形式的文化產業集聚區,初步構建了涵蓋多個行業門類,特色鮮明、業態復合、關聯互動的集聚發展模式。錦里(1、2期)、寬窄巷子、大熊貓生態園(1-3期)、三圣花鄉、紅星路35號等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已在國內具有一定影響力,成為我市文化產業品牌。
2007年9月28日,“紅星路35號”文化創意產業園項目正式啟動,這是我市首個創意設計產業園。該項目依托原成都君印廠舊廠房進行改造,主要包括創意產業辦公區、設計學院、成都制造、藝術廣場、ART博覽、咖啡餐吧6大功能板塊。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通過建設產業園區,引進知名企業,搭建公共技術平臺,完善行業組織等推進措施,我市工業設計、家具設計、時尚設計、平面設計、軟件設計等創意設計行業,呈現出加快發展的態勢。目前,深圳嘉藍圖設計公司、深圳浪尖工業設計公司等國內知名設計企業已入駐成都。以“紅星路35號”、UK聯邦、“錦繡工場”為載體,促進了工業設計、家具設計和蜀繡時尚設計集群化發展。近期,將進一步加大“紅星路35號”園區的扶持力度,通過時尚設計和商業模式創新,促進蜀繡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產業化開發,發展成都特色的文化產業。
名企落戶
“創意設計”成發展新引擎
今年9月9日,國內知名工業設計公司浪尖工業產品造型設計有限公司,正式入駐“紅星路35號”成都文化創意產業園。加上此前已經進駐的嘉蘭圖及即將入駐的洛可可,國內最著名的三大工業設計公司均進駐“紅星路35號”,成都文化創意產業園將扛起本土乃至西部的工業設計大旗。浪尖工業產品造型設計有限公司董事長羅成表示,浪尖將以成都旅游工業品的研發、設計、制造作為突破口,打造連接成都旅游文化產業與珠三角地區制造業市場對接的高端增值服務平臺,打造文化與制造產業的完整供應鏈。
目前,在市場與政府的“兩手”合力下,“紅星路35號”入駐率已近80%,其中還包括艾瑪、浪尖、嘉蘭圖這樣的龍頭企業。在園區內,已初步形成投融資平臺、知識產權保護站、讓創意點子在最短時間內轉換為成果的“創意實驗室”等公共服務平臺。
兩大新舉措
促集聚發展 抓公共服務
對于創意設計業,我市剛剛制訂了相關的發展規劃,即將在創意成都2009系列活動中發布,其中在2009-2012年,創意設計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0%以上。2012年,培育1-3個創意設計產業集聚區,引進10-20個在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設計師工作室,扶持10家具有發展潛力的品牌設計企業,打造1個在中西部具有影響力的品牌展會,初步形成“成都設計”品牌效應,建成全國領先的創意設計基地。
為此我市將出臺相應的推進措施,其中包括兩大重要思路:一是促進創意設計產業集聚發展。依托中心城區載體資源,打造
“紅星路35號”創意園區、許燎源現代設計創意產業園、“錦繡工場”時尚設計街區、“UK028”家居文化藝術創意街區。依托“198”區域,規劃建設“成都國際創意社區”等創意設計產業基地。構建“兩園兩街一區”創意設計產業發展格局。圍繞工業設計、建筑設計、服裝設計、家居設計等領域,引進國內外一流的創意設計企業和機構,促進創意設計產業集聚發展。二是完善創意設計公共服務。搭建工業設計共性技術平臺,建立信息咨詢、人才培訓、展示交易、行業交流等平臺,促進設計成果轉化。扶持本地重點企業和知名設計機構,發揮骨干企業和領軍人物的行業引領和帶動作用,培育成都設計品牌。組織開展創意設計推廣活動,舉辦“太陽神鳥”杯創意設計大賽、創意設計精品展、創意設計論壇等各類交流活動。鼓勵本地設計企業參加國內外設計展覽、學術交流、項目合作和設計創意類獎項的評選,支持具有成都文化特色的自主品牌設計產品的市場推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