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發布的《文化藍皮書》稱,我國文化產業多數領域超常增長 【新華社北京5月6日電】(王茜 王千子)社科文獻出版社6日在京發布了《文化藍皮書:2010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N0.9》。藍皮書指出,2009年我國文化產業國內外市場規模大約為8000億元人民幣。國際金融危機推動了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凸顯了文化產業的特殊優勢,為中國文化產業參與國民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發揮其“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的重要作用提供了重大契機。
藍皮書指出,2009年堪稱是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轉型之年”。在宏觀經濟復蘇的大背景下,文化產業不負人們的高度期待,在多數領域實現了超常增長,成為國民經濟發展中最為亮眼的領域。文化體制改革繼續保持強力推進態勢;數字新媒體受到經濟危機時期消費者替代性選擇的影響,在3G拉動下出現了多業聯動的發展態勢,繼續高速增長;文化產業和傳統產業實現聯姻,開始展現出了一個文化經濟大融合的美好前景。2009年我國城鄉居民家庭文化娛樂用品及服務支出總額約6076億元,政府公共財政文化消費支出1095.74億元,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約700億元。
藍皮書指出,2009年,隨著數字和網絡技術進步,文化消費需求的釋放,以及民間創業激情的迸發,推動了體制改革走向突破。其中,出版體制改革走在前列。到2009年底,已有268家地方出版社、100多家高校出版社、101家中央部委出版社完成了轉企改制。
藍皮書介紹,出版、廣電、通訊多行業聯動越來越成為發展方式轉型和經濟結構戰略調整的亮點。在決策層多次推動下,2009年地方電信和廣電部門打破了互不進入的政策壁壘。圍繞三網融合,廣電行業將聯手電信行業在市場化改革方面邁出新步伐。同時,在3G技術推動下,互聯網與電信行業出現了明顯的融合與相互推動的態勢。
藍皮書認為,未來中國文化產業是否能夠持續發展,承擔起參與經濟結構調整的責任,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結構調整是否有效,發展方式轉型是否到位。因此,必須按照《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提出的“以結構調整為主線,著力提高文化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水平”這一基本原則,高度關注產品結構、企業組織結構、所有制結構、技術結構、區域布局結構的調整問題,為下階段的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健康的增長動力。
據介紹,這本藍皮書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和文化部、上海交通大學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共同編寫,由社科文獻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