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動宏觀調控下,我國經濟增速雖有回落,但是仍然保持了較高的速度。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GDP同比增長9.6%,二季度GDP環比增長2.2%。
這一數據超過了此前市場的預期,也進一步證明了市場所擔心的經濟“硬著陸”風險言過其實。那么上半年我國經濟究竟交出何種答卷,今后將繼續朝向什么方向前行呢?
經濟未曾過熱 “著陸”無從說起
連續數月的PMI下滑,以及工業生產的回落和消費難有起色,使得人們對我國經濟的放緩產生擔憂,因而也產生了“硬著陸”還是“軟著陸”之爭。
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鄭超愚告訴記者:“我國經濟增長幅度的回落不會太大,不存在硬著陸。中國經濟增速還是相對較高,預計GDP增速全年在9.5%以上。三季度可能會與二季度持平,四季度會有所回升。”
這一觀點也說明了當前經濟處于“軟著陸”。然而,鄭超愚認為,實際上不存在著陸的問題。只有在經濟過熱的前提基礎上,才會出現軟著陸或硬著陸的問題。
國際金融危機后我國經濟率先復蘇,雖然2010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長11.9%,但是我國還是處于經濟復蘇的過程中,只是恢復性增長而不代表經濟過熱。
從上半年我國經濟的表現來看,認為我國經濟已經完全復蘇實現正常化快速增長的觀點有些過于樂觀。鄭超愚認為,從實體經濟、有效需求、制度性的經濟增長判斷,很難說中國經濟復蘇已經完成,趨于正;,最多只能說基本正;。
此前市場對“硬著陸”的擔憂,除了看到我國經濟放緩的因素之外,當前通脹壓力的增加也是一大考慮因素。然而,鄭超愚告訴記者:“當前通脹不單是貨幣流動性的問題,而是綜合性的問題。不僅有國內的因素,還有國外的因素,單從物價的上漲反過來推導出物價高因而經濟就過熱了,治理通貨膨脹的措施是為了抑制經濟過熱,這是不正確的!
全球經濟增長不平衡 中國經濟增長受其掣肘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分析我國經濟發展的情況,離不開外部因素。金融危機后我國率先復蘇,但是其他發達經濟體的復蘇仍舊緩慢,尤其是美國經濟在兩輪量化寬松政策的刺激下,至今經濟復蘇仍然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因素,最近美國的就業率增長再次下滑,引發了全球市場對美國是否將實施第三輪量化寬松政策的猜測。而歐洲債務危機迄今仍未得到實質性的緩解。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