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環境對我國的外需帶來直接的影響。從根本上看,鄭超愚認為,我們不能忽視中國經濟與美國經濟的偶合性、關聯性,以及中國經濟對美國的依賴性。中國經濟周期對外部,尤其是美國經濟周期的依賴性很強。美國經濟復蘇慢,中國經濟復蘇快,逼迫中國經濟等待美國經濟復蘇。
美國實施量化寬松政策,貨幣流往中國,逼迫人民幣升值,壓縮貿易順差,對美國來講,都是擴張其外部需求。因而全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制約了我國經濟增長的正;。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出現的中小企業所遇到的困境,實體經濟中的社會投資問題,實際上都是在經濟復蘇中存在的問題。
欲求經濟持續增長 投資須轉向生產性領域
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我國出臺了4萬億投資計劃及實施了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鄭超愚認為,4萬億投資是必要的,理論上講,政府政策即使不倡導任何生產能力也能刺激起經濟。
然而,在經濟復蘇的過程中,鄭超愚認為,強調生產過剩,無意中也使得投資轉向非生產性投資。投資不往實體經濟走,而流向虛擬經濟,有可能產生資產價格、房地產價格問題。
從長期來看,發展中國家資本從來沒有過剩,只有短缺。鄭超愚指出,如果生產能力真的過剩,即使原材料和上游產品價格再怎么漲,但是工業品的價格會保持穩定。
以往我國也曾經出現生產過剩,糧食產品價格的上漲,都靠工業品的價格抵消了,F在工業品價格問題也出現了,以往對沖農產品價格、工資、服務性價格的因素消失了,也是當前通脹壓力增加的一大因素。
鄭超愚稱,連續多年的投資老是集中在非生產部門,對生產能力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因此,我們應該重視國內生產性投資。
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內需之一,消費在今年上半年的表現不盡如人意。鄭超愚分析認為,長期來看,經濟由外需轉向內需,這是一個發展趨勢,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對于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估計過于樂觀。消費的增長根本還是要靠經濟的增長。
今年上半年我國經濟回落,使人們對收入前景不樂觀。而刺激消費的政策都是短期的,包括收入分配的調整,其中刺激消費的一些措施在今年也退出了。諸多因素將繼續影響今后我國消費的增長。
對于“三駕馬車”中的外需,鄭超愚稱,今年貿易順差要達到去年的水平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他分析指出,當前消費、出口弱,為了保持經濟的穩定增長,投資應該保持較高的增速,投資對經濟的貢獻應該更大。
當前,市場化直接的生產性需求還恢復的不夠。因而,投資應轉向生產性領域,如果直接的生產性需求沒有恢復起來,中國經濟正常化的過程就難以完成。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