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13歲只身到新加坡留學,16歲時開始創業。她一邊讀書一邊打工實踐,曾經賣過花、開過飾品店,做過推銷員、私人助理……直到通過橘子樹的生意賺到了50萬新幣的第一桶金,開了自己的貿易公司。
如今,年僅25歲的董思陽已是鳳博國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慧陽領袖培育學校副校長、上海鳳博餐飲有限公司執行總裁、美國民族大學MBA管理學碩士。5月16日,她在烏魯木齊,在新疆農業大學學術廳,為近千位大學生們講述了自己的創業故事和成功心得。

賣橘子樹
掘得第一桶金
在董思陽的名片上,印著一連串“嚇人”的頭銜——香港鳳博國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喜客多連鎖餐飲有限公司執行總裁、亞洲智慧女性的副會長、“商界在線”形象代言人。
5月16日,在一場名為“贏在創業”高校演講活動中,董思陽作為演講者,為近千位大學生講述了自己創業成功的秘訣。“許多學生都問我成功的訣竅,于是,我就告訴他們,其實成功真的有捷徑。”董思陽坦言,“第一,就是要認識自己,相信自己。找到屬于自己的道路,然后堅定不移地走下去。第二,要學會反省自己。時常反思,可以避免走彎路。第三,環境影響人生。有時候,在不同的環境里,接觸不同的人,就會有不同的發現,甚至會有意外的驚喜!所以,一定要選對適合自己的環境。”
對成功學頗有研究的董思陽談到有關成功的話題是滔滔不絕,但對于更多急切渴望財富的人來說,她的創業傳奇則更令人神往。
16歲賣花,開過飾品店,做過推銷員,當過私人助理。說到董思陽人生中的第一桶金,還是從賣橘子樹說起。
由于新加坡人比較相信風水,他們過年的時候買橘子樹擺放家里期盼吉祥。但是新加坡位于赤道附近屬于熱帶雨林氣候國家,橘子樹也就非常少。每逢新年很多橘樹經銷商都會從周邊的一些國家進口大量的橘子樹以滿足當地市場的需求。
知道這一消息后,董思陽第一反應就是覺得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商機,通過與那位園林商的交流,她很快與這位園林商達成了協議:兩天進一次橘子樹,每一次50株。
后來,她在橘子樹上裝飾一些跟圣誕樹一樣的小飾品,在網上出售。過了年之后,她發現自己的賬戶里有了50萬新加坡元。
如此一番看似誤打誤撞的“創業史”,卻開啟了董思陽的創業夢想。

廣交朋友善用人脈資源
一個出身于普通醫師家庭,沒有任何商場背景的小女孩,如何能在短短幾年當中成就自己的商業帝國呢?除了聰明、勤奮、敢想敢干這些不少人都具有的條件之外,善于利用“人脈”資源是董思陽成功路上的一個獨特要素。董思陽說,他的朋友非常多,遍布商圈、政府圈、媒體圈,甚至娛樂圈。但其中同齡人卻很少。“做哪行都可以賺到錢。只要在對的時機,有一個好的智囊團并整合一切有用的資源就能撞出火花。”
這些朋友在她成功的道路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16歲那年,董思陽遇到了她在商界的啟蒙老師。當時她偶然通過報上的招聘啟事應征了為香港到新加坡投資的一家上市公司董事長做臨時私人助理。那是她第一次接觸夢想中的企業家,“那兩個多月是我提升最大也是最難忘的日子。”
她跟著這位董事長拜訪了許多銀行家、律師和商人,談判時,董思陽在一旁做紀要。漸漸地她發現,談判所用的技巧與書上及她想像中的大不相同。“書上寫的往往以自己的利益為出發點,能多賺一分錢是一分。但她在談判時往往會說‘我們這個方案對您的益處是什么,預計您的回報是多少’。”當時董思陽不理解,難道做生意不就是為了賺錢嗎?為什么總談別人的收益呢?“后來她告訴我,做生意要先學會做人。站在對方的利益考慮,不計較才會有大的回報。你計較的時候,以為別人不知道,其實他是知道的,他知道了也會跟你計較。如果你付出了,該得到的回報一定會得到——這完全打破了我以往的思維方式,對做人做事有了新的思考。”
開中國第一家有機餐廳
2007年3月份,董思陽來到上海,注冊成立了上海喜客多連鎖餐飲有限公司,她想做的是,開設中國第一家有機餐廳。“在美國留學時的一次營養學講座上,我第一次接觸到了有機食品的概念。事實上,近年來世界有機食品消費量都在以20%~25%的幅度增長。盡管目前中國有機食品占有率不足0.2%,但發展非常快。我相信,中國在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更加健康的有機食品也一定會被人們所接受。”董思陽說。
在籌備有機餐廳的過程中,董思陽又遇到了一個困惑:國內消費者認識有機食品的價值需要一段過程,我們進行教育和宣傳,但可能70%的顧客開始不相信,只有30%會試試看。而且,有機餐廳的成本高,但我們要做連鎖必須大眾化,價位不能太高,如何實現自己的利潤以確保長期的發展?于是,她找到了必勝客中國品牌總經理請教,得到的經驗是:第一,要有兩份菜單,有有機的特色菜,也要有茶餐廳的基本菜單。第二,如果不考慮利潤去做推廣,賠兩年肯定撐不住。
認真思考之后,董思陽確定了兩項解決方案。首先,把有機餐廳與茶餐廳、咖啡廳的概念整合起來,這樣即便遇到了不接受有機的顧客,也可以選無機菜。兼顧到女士、老人等各類消費群的需求,還推出了血型套餐、營養早餐以及瘦身養顏等特色有機套餐。此外,就是走薄利多銷的道路。
“現在我們著力穩定發展,餐廳的服務和口味等穩定之前,不會大規模打廣告做宣傳。”就這樣,她打贏了第一場勝仗。“以前聽說做餐飲前三個月都會賠錢,但我們第一個月就實現了收支打平。”
與總裁對話
問:在你成功的過程中,哪些因素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董思陽:機會主義者總希望蹲在樹邊等兔子撞,我認為機會是有的,關鍵看有沒有實力把握。年輕人必須不斷學習和創新,在知識經濟時代,如果有資金但缺乏知識,可能越拼搏失敗的幾率越大;但如果有知識沒資金,小小的付出就能取得回報。成功取決于做人與做事兩個方面,做事指作才能、專業技能,而做人指內在的人格和人品,還有人際交往能力。企業能否做大,很大程度取決于領導人的境界和胸懷。
問:你的經歷看起來一帆風順,作為一個幸運兒,你是否也遇到過大的挫折?
董思陽:當然有。2005年,印尼要開發一個工業園,希望國外房地產商進駐。本來當地銀行答應給我們貸款,但是印尼發生了嚴重的洪澇災害,于是銀行決定把錢抽走給本國人用,我們的投資失敗了。這次失敗的教訓是:我對房地產的了解還不夠,也缺乏足夠的風險防范意識。但是我熱愛自我挑戰的感覺和創業帶來的使命感。挫折使我成熟,也越來越堅定目標。人生沒有失敗,只有自我放棄;只要不放棄,夢想總有一天會變成現實。未來,我還想回歸房地產行業。一是有興趣,二是它對經濟的帶動和影響很大,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得到更大的社會認同。
問:你怎么看待別人對你成功經歷的質疑?
董思陽:任何一個公眾人物都會有人質疑,這是別人的自由,我并不是很在意。因為我沒有做非法或者危害別人的事情,而且我的經歷對年輕人能有很大的教育意義。我希望能幫助更多人,能為祖國作出更多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