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先,我們所認同的公益創業是‘因為這件事情好,所以要去做,然后把這件事情做大,再繼續做大’,邏輯似乎很圓滿。但既然是公益創業,就要回報社會,就要從解決社會問題開始。比如扶老人過馬路很好,但不能所有人都站在街上扶老人過馬路,要看老人真正需要什么!币曇爸袊鴪绦锌偙O、廈門大學畢業生田林說。
大二時,田林開始編寫英語教程,開設英語講座,創辦圖書網站,大三時,他采訪了35位商界人士,并依此寫了一本書。田林多次擔任創業比賽的評委,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不是一件事情好,就要去做,而是弄清楚要解決的問題到底是什么。田林每接觸到一個公益創業項目,詢問的第一個問題便是:“這個項目解決什么社會問題?”
田林認為,公益創業不能自娛自樂,不能用社會資源high自己。最近,田林看到了一個大學生公益項目的目標,這個目標在大學生創業項目計劃書里很常見,“至少建立100個大學生公益社團、至少1萬名大學生參與到公益服務中”。田林說,“這個是目標嗎?要搞清楚什么是衡量指標,不能為了殼而忘了質!
中國傳媒大學學生作過的一項社會調查顯示,短期的支教等公益項目幫助的更多的是志愿者,而不是原定的被幫助者,這些公益項目更多地被志愿者用來“鍛煉自己、豐富閱歷”。網上曾流傳一個帖子,被支教小學的孩子們說:“謝謝哥哥姐姐,請你們不要來支教,我們原以為你們會待上很長一段時間,你們短期的支教會打斷我們正常的學習生活!碧锪中蕾p的公益創業項目是有持續性的,像學生社團一樣,每一屆都有新的學生進去。比如清華大學學生的一個支教項目,靠比賽的獲獎資金以及企業的冠名資金維持運營,每年都有新成員加入。
近期,各種類型的公益創業大賽如火如荼。根據田林多年參與創業比賽的經驗,真正做起來、有名氣的公司很少產生于某個創業比賽的獲獎隊伍中;大部分創業比賽的冠軍,五六年后就變得默默無聞,反而是沒有拿過獎的公司占了上風。田林說,三分之一的獲獎創業項目會以某種形式繼續存在,比如社團。因此,如何切實做好后續跟蹤工作,為孵化后的公益項目提供持續性的引導也是公益比賽需要關注的問題。
“多背1公斤”項目的發起人“安豬”認為,大學生進行公益創業,最好是有一些在商業領域的實踐經驗。當然,他覺得,如果大學生對公益創業非常熱愛,很多問題都會在實踐和挫折中慢慢解決。
有人認為,公眾熱衷于公益,卻很少有公益基礎,公益創業比賽、NGO等是一個契機,能把熱衷公益的社會力量整合,更好地做公益!爸袊嫒φ诔跫夒A段,大家一起成長!碧锪终f。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