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建議,作為一名剛跨出校門的畢業生,你應該側重于學習——無論是學習專業技能、如何創建一款產品、如何帶領一個團隊,或別的東西——選擇自己可以學到最多東西的工作環境。你很可能要在第一家公司工作一段時間,而為自己創建適當基礎將使你未來獲得更多的職業機會。
加入一家成熟公司還是一家迅速增長的初創公司會有助于你學得更快呢?這取決于你自己的喜好和舒適程度。以下是一些值得考慮的不同方面。
1. 培訓和指導
谷歌投入相當多的資源創建了codelab——這一資源解釋如何使用核心抽象概念以及這些概念為何存在、指導如何編制不同編程語言的最佳方法、設計解釋基礎設施主要部分背后的原理和細節的文檔。我碩士畢業后就加入谷歌的搜索質量團隊,在入職后的頭六個月里,我大量學習了這些材料,從中學到了許多東西。我在《埃德蒙·劉為何喜歡在谷歌工作?》(How did Edmond Lau like working at Google?)一文中對此進行了更多的論述。如果你很好奇而且好學的話,有海量的知識庫向你開放。
初創公司不會有這樣多的資源,但任何希望幫助新員工盡快提升能力的迅速增長型初創公司也會投資創造類似的培訓資源。比如,在社交問答網站Quora,我們編寫自己的codelabs,以幫助新員工了解一系列關鍵的抽象概念,把我們Quora內部的大多數流程、基礎設施和最佳做法做成文檔,并且向每位新員工分派一名指導,每位指導的任務就是確保新員工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并且在入職后的頭八個星期內融入團隊。相比之下,我在谷歌的第一位指導只不過在我上班的第一天把我領到我的辦公桌前而已。
據說,在谷歌,新員工需要提升能力六個月,才能成為有工作成效的員工。像谷歌這樣的成熟公司或許能夠負擔得起這么久的時間,但初創公司無法消受這樣的奢侈。我們需要我們的新員工入職幾周后便有工作成效,而且我們正努力確保我們招聘到適合的人才,并且為做到這點而配有適當的培訓及指導流程。
2. 工作節奏
不用說,初創公司的工作節奏比成熟公司快得多。提交前的編碼審查,每周、每兩周甚至每月一次的發布周期,推出產品清單,正式的產品批準會議,這些都是規模較大公司旨在形成體系并且把損耗降至最低的所有機制及流程,但往往以犧牲產品的開發速度為代價。初創公司的持續部署(每次提交都可以直接投入運用),提交后的編碼審查及輕負荷批準流程旨在提供基本質量控制的同時,使版本更新能夠加快。
在初創公司工作未必意味著你在使工作成為你生活的重心,但的確要預期工作時間超過谷歌的每周40小時,而且不要期望這成為一個重要的關注點。充滿活力的初創公司的氛圍有時可能會令人更加有壓力(比如網站出故障),但也更加令人興奮,時常推出更多功能,而這類差異和環境只對某些人有吸引力。
3. 團隊
我想目前仍然如此,但我在2005年向谷歌求職時,常規做法是在新員工已正式接受工作合約之后,才把他們分派到不同的團隊去。對于一家擁有3萬名員工的公司來說,各工程師在技術能力方面以及各經理在領導能力方面的差異實際上相當大,對于這種規模的公司而言,為了有助于招聘,其招聘條件一定要降低。你可能會被分配到一個能力很強的團隊或者能力處于平均標準以下的團隊;除非你在應聘時就自己加入特定團隊進行了磋商,否則這實際上取決于你側重的領域及你抽簽的運氣。相反,在一家規模較小的初創公司里,你實際早已通過面試認識了公司團隊中的大部分同事,并且對可能共事的同事的技術能力有了大致了解。
使團隊問題更加復雜的是,在諸如谷歌等成熟公司里,轉換團隊存在相當多的阻力;成熟公司通常期望你在一個團隊至少待上6個月至一年的時間。因此,你入職后的第一個團隊、項目及分管經理最終會對你的職業發展及工作愉快的情緒造成顯著影響,盡管相對而言這些都是你無法控制的(同樣,除非你在加入公司前主動設法讓自己分派到一個不錯的團隊)。
雖然在初創公司里,你可能(或者可能無法)控制項目的選擇,但初創公司較快的工作節奏意味著,即便你對分派到的第一個項目不感興趣,你反正很可能會被分派到別的項目上去。
4. 項目結構
在谷歌,你很可能與同樣團隊的人一起更長時間地專注于某個特定領域。比如,在谷歌的第一年里我從事的是查詢優化,在第二年期間我從事的是搜索時域及搜索歷史的用戶界面實驗。如果你有感興趣的特定區域并且因此而專門獲聘,或者你希望專注于特定領域的深入研究,那么這相當不錯。成熟公司進行的項目往往更有組織,你能從技術負責人、產品經理或業務經理那里獲得更多有關如何開展日常工作的指導。
初創公司是否如此呢?這取決于特定初創公司的團隊結構。在網絡視頻平臺服務商Ooyala(該公司的員工人數在我任職期間從30名增加到70名),我花了一年時間擔任數據分析的技術負責人,那年我幾乎完全專注于數據分析。我發現自己真的很喜歡Quora的一個方面是各團隊輪換項目,而且大多數項目往往持續數周時間。在我任職于Quora的一年半時間里,我有機會從事于注冊轉化、旨在提高答案質量的機器學習、問答主持工具、專題討論小組、建議及關聯指標、垃圾郵件檢測以及各種用戶發展舉措。我從事的各種項目以及我有幸共事的大量團隊成員,使我的工作更加充實而且更加愉快。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