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大學生創業,往往會忽略對“大學生”這個主體的界定:到底講的是在校的大學生?還是剛剛畢業的大學生?抑或是畢業后幾年的大學生?大學生創業的這三個不同時機所面對的問題和應注意的事項迥然不同,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能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在校大學生創業首先要面對上課、考試的時間限制,除了極少數類似比爾·蓋茨那樣的“天生我才必創業”的特例,絕大多數有創業意愿的同學還不能“壯士斷腕”休學創業,而要努力做到二者的平衡。這個時期比較適合選擇那些投入小、門檻低、周期短,能夠發揮自身優勢的創業項目,因為在校生自身的創業資源和各方面條件都不充分,過于急功近利,搞不好就血本無歸,還耽誤了學業。
這時的創業活動主要是對自身創業能力的歷練,帶有“職業探索”的性質,有這樣幾種情況比較普遍:一、校園代理或團購。大學生身處校園內部,最能體會周圍人的消費偏好。大可以選擇代理一些學生普遍需要的產品,做自己“一畝三分地兒”的分銷。這種項目不需要太多資金投入,用的就是課余時間,團購物流也是在宿舍樓、教室之間,方便快捷,只要產品性價比不錯,還是相當有市場。校園代理可能直接的利潤不是很高,但畢竟是走出了“做買賣”的第一步,是非常有益的商業鍛煉,很多成功的大企業家大學期間都做過校園代理。二、網絡創業。大學生沒資金,沒社會資源,正好揚長避短,在網絡世界一展身手。最近就出現了一個大學生創辦的網站——逃課網,據說點擊量巨大,網站辦得風生水起。同時,今天電子商務如火如荼,支付和物流的第三方服務也逐漸成熟,只要把握好市場脈搏,篩選好進貨渠道,建設起自己的網店特色,就大有可為。義烏商學院的同學們幾乎人人開淘寶,不時涌現出創造不菲佳績的榜樣。三、文化創意類項目。在校生社會經驗少,閱歷淺,但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沒有城府同時也就沒有條條框框的限制,更能天馬行空、創意無限。這個領域拼的是知識和想象力,屬于典型的“知本為王”的輕資產創業。特別是在國家大力倡導發展文化創意經濟的今天,在校大學生開展創意產業可謂是順乎潮流,得天獨厚。
還有一種情況是指大學生畢業時就不找工作,直接“自主創業”。雖然應屆大學畢業生創業可享受免費風險評估、免費政策培訓、無償貸款擔保及部分稅費減免等優惠政策,但是據筆者了解,很多專家學者和知名企業家都對此持保留態度,他們認為剛畢業的大學生缺少社會經驗和行業經驗,人脈資源不足,資金積累更是少得可憐,對商業運作的各種規律和所謂潛規則也往往知之甚少,這時盲目創業,很難承擔壓力和挑戰。所以,俞敏洪、張朝陽、雷軍、周鴻祎等企業家都明確表態:不主張大學生一畢業就創業。
筆者認為,支持大學生創業的政府政策導向沒有錯,關鍵是大學生自己要有清醒的自我認識,不能依賴政策優惠而無視市場競爭的殘酷。競爭對手可不會因為你是大學生創業就心慈手軟。所以,選擇這個時機創業的大學生要有一種清醒的審慎,不能有了一個自以為劍走偏鋒good idea,就為創業而創業。
一般而言,此時比較適宜創業的情況大致可分為三種:一、在校期間做的項目仍有較大發展潛力,一畢業正好從兼職創業自然過渡到正式注冊公司,規范化運作。二、擁有極具Cye市場潛力的專利技術成果,時不我待,自己也為此作過較為充分的市場調研和能力準備,雖然初出茅廬,也值得勉力一戰。三、發現了難得的市場空白,商機稍縱即逝,不可錯失,這時就要尋求彌補自身不足的合作伙伴,團隊創業,取長補短,優勢互補。
如果有創業理想的畢業生不屬于以上三種或者其他非創業不可的情況,筆者建議還是少安毋躁,不打無準備之仗。不妨懷揣創業目標,先進入自己感興趣的行業就業,做個有心人,不計較職務高低、任務輕重,經過3~5年的工作,既能增加自己的社會閱歷,修煉為人處世之道,還可以有意識地全面了解公司運作的各個流程,建立行業人脈關系,提高自己處理各種企業問題的技能,同時密切關注市場動態,總結其他公司起起伏伏的成敗經驗,并跟蹤把握行業走勢,做到未雨綢繆,為下一步獨立創業積累經驗。一旦條件成熟,就可以厚積薄發,順勢而為,開創自己的一番事業。
據統計,企業高管離職創業的成功率是平均水平的5倍。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