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女性董思陽品快樂美食做“有機達人”
內容提要:這就是《21歲當總裁》的作者董思陽的傳奇創業經歷。作為鳳博國際集團董事長,在書中,董思陽以飽含深情的細膩筆觸描寫了自己從一位不諳世事的小女孩,到只身留學海外,邊讀書邊打工,白手起家,成為坐擁億萬財富女總裁的創富經歷和感人故事。

思陽語錄:
一、相信自己擁有無限的潛能并永遠將精力放在探索內在的自我和開發自我無限的潛能上頭,而不是抱怨環境,抱怨你無法改變的客觀世界,你才能成功。
二、把臉永遠朝向有陽光的一面,把陰影留在身后。
三、除了少見的天才,大多數人的聰明才智其實差不了太多。人的成就之所以不同,多半是心態的緣故。
四、凡是高貴的東西,都一定是罕有的、獨特的。那么同樣的道理,你的高貴,也是因為你的獨特性、你的個性。如果你喪失了獨特性,也就喪失了你的高貴。
五、做一個慷慨大方的人,不論精神吝嗇還是口袋小氣,都會讓人不愿理你。 品味美食
西紅柿炒雞蛋最拿手

談起美食來,董思陽最有發言權,因為她旗下就有經營各式美味的餐飲公司。多年的海外生活經歷,使她對烹飪有著與眾不同的見解,她大力推崇有機食品,因為有機食品在其生產加工過程中絕對禁止使用農藥、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質,并且不允許使用基因工程技術,其中富含的營養元素更有益于身體健康。
讓董思陽印象最深刻的莫屬橄欖油了,她說橄欖油在西方被譽為“液體黃金”和“植物油皇后”,經常食用有助于提高內分泌系統功能和防止衰老,她號召廣大女同胞多用橄欖油料理蔬菜,不僅不容易長胖,更重要的是可以美容養顏。
回憶起最令人難忘的一頓飯,董思陽心直口快的說那是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的初冬,她和朋友在飯館吃海魚,清蒸后直接撒上檸檬酸,酸中有甜,甜中透酸,甚是爽矣。而在北京,她直言不諱的說,純手工的慶豐包子最合口味,個大餡多,鮮美無比。
很多年輕的女孩都不會做飯,而董思陽坦言,她喜歡做飯,最拿手的是西紅柿炒雞蛋,雖然做的馬馬虎虎,但她享受這個快樂的過程。工作占據了她大部分的時間,一有空閑,她就嘗試著做各式的飯菜,每當家人和朋友對她的菜品頭論足,就感到非常的有成就感。 創業經歷
遭遇“截貨門”
創業的路上有歡聲和笑語,但同時也有陷阱和摸索。董思陽坦言,在奮斗的路上,會布滿荊棘和坎坷,你一步步的邁過去,離成功也就不遠了。
2005年初,董思陽的公司在新加坡剛成立不久,與印尼的一家膠制品公司簽訂了一批上等橡膠的合同,準備運到新加坡賣給一家塑料廠。董思陽說,如果這次生意做好的話,可以賺到不少錢。
一切安排就緒,簽訂合同并付好30%的訂金后,就開始了焦急的等待。因為印尼是一個多自然災害的國家,經常發生海嘯、地震之類的事情,突然有一種不祥的預感籠罩在她的心頭,但天性樂觀的她并不愿意把事情往壞的方向想,但事故還是真的來了。
本來三天就可以運到的貨船,他們苦苦等了一個星期。最讓人不可思議的是,船到了碼頭,卻沒見到半點貨。她當時氣得發瘋,正準備打電話問明情況,沒想到那家印尼公司卻惡人先告狀,先打電話過來說懷疑她以30%的訂金為誘餌,中途截了他們的貨,必須由董思陽公司來賠償他們的貨物,否則將對簿公堂。
董思陽做夢也沒想到竟然會碰到這樣的事情,為什么會遇到這樣不誠信的公司呢?被忽悠之后,他們報了警,但直到最后也沒弄清楚這批貨究竟去了何處,到底是對方根本沒有發貨,還是中途遭遇惡劣天氣,讓人不得而知。不管怎樣,董思陽說,我們的企業要想做大,必須要講究誠信,既然與塑料廠簽訂了合同,就必須按照合同履行承諾,最后他們用了大約130多萬新幣補償了塑料廠的損失。
經歷過那次事故之后,董思陽說自己成熟了很多,商場即是戰場,一點考慮不周,就會全盤皆輸。遭遇“截貨門”之后,董思陽痛定思痛,重整旗鼓,踏上了新的創業征程,不同的是,她多了幾分歷練和謹慎。 生活態度
做“有機達人” 在很多人看來,有機的概念只是停留在物質的層面上,比如說吃有機蔬菜,買有機家具,減少對環境的污染等等。而多年的海外經歷使董思陽對有機生活有了更為深入的理解,她說,有機是一個很廣的概念,不僅包括物質的部分,更是對于自身的關愛,對人、對物、對世界的一種態度。如果你僅僅認為它是一種食物,或者覺得它必須要以金錢作后盾的話,那就大錯而特錯了。有機其實是一種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的高度概括。
那么,什么是有機的生活方式呢?董思陽的理解就是追求健康的體魄,追求陽光、樂觀、積極的心態,追求愛、和平,追求高尚的人格和夢想。舉例來說,就是你每一天都要鍛煉身體,要理財,要拓展人脈,要關愛你的家庭和家人,要學習新的知識,要留出一定的時間休閑放松,更要照顧一下你的心靈。少了一樣,你的人生就不完滿,你的生活就不均衡。 深情寄語
創立大學生
就業基金 董思陽的經歷極大地貼近新時代青年人的內心。她不但是“平民創業”、“白手起家”的典范,更是新時代年輕企業家的代表,是許多年輕人心目中的明星和偶像。
針對當代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董思陽也有自己的看法。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只是暫時的,國外也有這個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教育結構的改變,這個問題會慢慢解決,字里行間她對國家的教育充滿著信心。
在很多國內年輕人看來,所謂的成功就是住洋房、開豪車。董思陽說,這個心態非常不好,容易導致價值觀的歪曲。她舉例說,美國的大學生不一定有房有車,但每個人都非常健康、自信、活力,金錢不是衡量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她始終認為,大學生擺正心態才是就業的關鍵。
為了幫助更多的大學生就業,董思陽聯合了其他慈善企業家,設立了“大學生就業基金”,與其他基金不同的是,從傳統“救助”的形式演變為了“救智”的方式,倡導公益年輕化、知識化、平民化,幫助更多的大學生通過就業和創業實現自己的夢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