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印發了《普通本科學校創業教育教學基本要求》,頒布“創業基礎”教學大綱,要求面向全體學生,單獨開設“創業基礎”本科必修課,并明確要將其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評估指標。
一石驚起千重浪,“創業教育成為必修課”引起了社會熱議。筆者認為,當務之急不是空談“該不該”,而是“怎么辦”。這里就談一個首當其沖的現實問題:創業課程師資從何而來?
全國本科高校約為1145所,其中民辦為390所,公辦為755所,目前真正單獨開設創業課程的只占少數,而且多為選修課,覆蓋學生只有5%~10%(筆者所在的北京林業大學就是如此)。那么,即便不要求一步到位,給一兩年籌備緩沖期,也意味著要增加10倍或20倍甚至更多的創業師資。這個挑戰在中國教育史上也可謂空前絕后,我們必須找到現實可行的解決方案,才能保證創業必修課不流于形式,真正達到教學目的。
所幸的是,早在2005年8月,由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全國學聯發起,引自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的大學生KAB創業教育項目就已在全國實施,其核心內容是培養大中學生的創業意識和能力。經過7年的發展,培養了4600多名KAB項目講師,為高校開設創業基礎必修課提供了基本的師資隊伍。
不過,僅靠KAB項目培養的師資還難以滿足全國本科高校開設創業必修課的需求。還需要考慮以下幾個應對措施:
首先,要組織大批有社會責任感、有教育情結并且文化素質較高的企業家成為創業教育兼職教師。而且,這樣的企業家也大有人在——就這幾天,筆者已經接到一些企業家朋友的毛遂自薦,表示非常愿意參與高校的創業教育工作。教育部的文件中也明確倡導、支持這種“專兼職結合”的師資模式。在澳大利亞的高校,也是大量招聘受過高等教育的企業家長期擔任創業兼職教師,這樣更便于學生課后直接去這些企業家老師的公司實習考察,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但是,我國的問題在于:一者,過去這些企業家都是就自己的創業實戰經驗做一兩次報告,現場效果倒是不錯,很受同學們的追捧,不過,講座內容往往比較個性化,甚至有一些偏頗,非常不系統,也很難和這次頒布的教學大綱相吻合;二者,教育部要求的是以專職創業教師為主,而不是讓兼職的企業家客座教師當主角。所以,創業必修課還是要立足于高校自己的專職創業師資,否則,就難以統籌安排企業家兼職教師按照教學大綱要求備課,并組織協調不同特長的兼職教師分擔相應的課程模塊。
其次,有人提出,創業課程和經管類課程差別不大,可以讓經管類教師轉為創業師資。事實上,中國高校的創業師資從無到有,相當一批就是從經管類教師做起的。下一步也主要是動員其中有志于創業教育者加入到創業師資隊伍中來。
不過,其難題是:中國高校經管類教師也多是科班出身,雖然受過較為系統的相應學科教育,但很少有自己獨立創過業的,而且,經管類學科其實是由眾多更細化的專業組成,有宏觀經濟,有財稅,有人力資源,有營銷,有金融,有統計……即便是MBA專業,其適用領域也是針對成規模的企業。南開大學商學院院長張玉利教授認為,工商管理課程體系主要是針對大企業的管理實踐進行總結、提煉和升華,而創辦新企業、小企業,和運營一家大企業是不一樣的。由此可見,從經管類教師成為合格的創業師資也需要專門的培訓和實踐歷練。
最后,由于一線的比較有經驗的創業師資奇缺,已經有部分高校采取了網絡視頻教學方式。應該說,讓最優秀的創業師資課程通過網絡視頻得以復制、共享是解決合格師資短缺的好辦法。但是,同樣也存在這樣兩個問題:一者,視頻課程缺乏互動性,缺乏現場感,往往很難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揚州大學已經開設的創業必修課就是一門網絡課程,學校規定學生在截止日期前必須登錄網站觀看6段網絡授課視頻,但多數學生反映,他們很少認真上過這門課。有些同學甚至到期末考試時才猛然想起還有“創業課”沒上,連忙“猛點”視頻來完成作業。
二者,各類網絡視頻創業課程的主講老師的課程質量也參差不齊,無論是教學內容的科學性還是系統性都難以得到保證,特別是形式上比較單調,很難對學生形成真正的吸引力。
所以,我強烈建議,盡快由教育部牽頭,建立專項機構,投入資金和人力,集全國之力,優中選優,從各省遴選出十幾位真正優秀的創業教育學科帶頭人,組成中國創業課程視頻教學課題組,做出一個個模塊的創業視頻課程,一方面可以直接用于學生觀看學習的課堂,同時,也為各高校創業師資的學習培訓提供了最直接有效的模仿樣板,可解燃眉之急。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