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寬大的運動T恤,一條做舊牛仔褲,一副黑框眼鏡架在稚嫩清瘦的臉上,這是海南大學信息學院大二學生廖望;一個公司的合伙人,一個手機APP的研發者,一份與年齡不符的責任擔在肩上,這是海口兜圈旅游咨詢有限公司董事廖望。
在海南的高校中,像廖望這樣的學生“老板”還有許多,他們創業項目的發展軌跡雖然不同,但卻都有著相同的項目“孵化”模式——創業熱情培養-創業項目審核-創業項目入駐高校創業園。這套學院式的創業模式近年來已在國內高校全面鋪開,有的立意為創新精神的培養,有的初衷是搭建創業與科研教學間的橋梁,而隨著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的增加,“以創業帶就業”成了學院式創業的主要目標。
創業項目獲獎卻難“落地”
“2007年,海南大學成立創新學院,那時候的立意就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為主,現在創新院的意義應該更加寬泛了。”海南大學創新院執行院長林琛說,2009年前,學院并沒有刻意的把學生創新與創業相聯系,但此后學院加強了兩者之間的結合,一些更為接地氣的創業項目先后入院,“這也是對學生切實需求變化的應對。”
由于學院要求創業項目必須能夠落地,對于項目的審核和預估就顯得更加重要。“創新院有一套完整的創業項目培養流程,從創業規劃書的審核,到創業項目的參賽獲評,再到項目成型入駐創新院,這一系列嚴格的程序保證了創業項目最終落地的可能。”林琛說。
記者在創新院注意到,榮譽墻上的創業獎牌密密麻麻,而院里現有的創業項目只有20多個,對此,林琛表示,“并不是每個項目都走得下去,也并不是每個學生都適合創業。”
“創業不單單是一份計劃書、一個創業獎項,它最終還是要看能否在市場生存下去。”海口經濟學院就業指導中心主任單曉梅也同意林琛的說法。
單曉梅帶著記者來到學院的創業孵化基地,記者看到,偌大的辦公區內,已經空空如也,只有辦公桌上的項目標示才讓人能聯想到當初創業學生們高談闊論的場景。
“這是‘山蘭故事’,做山蘭米產品的,大賽過程中就選擇了退出;這是做教育培訓的,被人騙了后就再沒起來;這是做茶藝的,他們合伙人間產生的矛盾,導致項目無法繼續;這是做地下垃圾桶的,可是項目負責人最終去了房地產公司……”單曉梅順著辦公桌挨個介紹,“這里十個創業項目,全部在去年的海南省創業大賽中獲獎,但現在都放棄了。”
單曉梅認為,項目的失敗不僅是學生和項目本身的問題,沒有專業的培訓隊伍和系統的培訓體系,導致了原本有希望的項目夭折,“我們只能營造創業的氛圍,做好項目硬件的服務,別的我們有心無力。”單曉梅說。
學校控制學生創業風險
相比起這些夭折的創業項目,廖望的團隊能夠脫穎而出顯得很幸運。“你看,這是我們公司的營業執照,剛辦下來。”廖望興奮的給記者展示著創業成果,他說,選擇創業并不是偶然,一技之長給了他勇氣,幾個從高中就一起求學的“死黨”給了他底氣,大一時又從一門名叫“SYB(START YOUR BUSINESS 意為:創辦你的企業)”的課程中得到了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銳氣,就這樣海口兜圈旅游咨詢有限公司“順理成章”的誕生了。
“的確,我們支持團隊創業,分擔風險尤為關鍵。”林琛說,創新院不給你創業項目,你的熱情要靠自己,這里最重要的是減少學生創業的風險。
單曉梅也說,學生入學后會接觸到諸如“SYB”類的項目課程培訓,這類培訓能夠在短時間內激發學生創業熱情,但很多學生會借著這股熱情盲目創業,這時候,我們必須讓他們保持理性。“創業的錢從哪里來?貸款也是要還的,一旦項目失敗,又成了家庭和社會的負擔。”
大學生創業與就業一樣需轉變觀念
張哿是海南大學園藝園林學院大二學生,她的創業團隊成立了IESP網絡信息安全保護有限責任公司,他們最近也將參加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張哿說,他們研發的網絡安全系統能夠支持云端加密,將軟件加密與硬件加密結合,實現多人加密同一文件的可能性。
可在林琛看來,這個項目能夠投入運營難度很大,“他們這個項目擬定投資額為1000萬元,風投基本不可能把這么多錢投給一個不成熟的團隊。”“或許這個項目當做學生的科研平臺比較合適,讓學生較早開展科研,鞏固專業知識,為將來創業打下基礎。”林琛說。
在單曉梅看來,大學生的創業觀與就業觀一樣需要改變。“創業不能狹隘的定義為當老板,學生在實習就業的過程中,積累他人的實踐經驗,蓄勢待發。”單曉梅說。
據了解,成立于2011年的海南首個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海南醫學院創業孵化基地大致坡口腔門診部,實行的是雙股制,即學校和畢業生都有股份。創業孵化基地提供平臺,培訓學生怎么開診所和如何經營管理。另外,基地老師也會親授技藝,讓學生技能更加扎實。如此一來,學生既能就業,也能作為創業的一份子獲得創業經。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