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商業創業不同,公益創業以社會公益為宗旨,強調通過高效率的服務模式來解決社會問題,具有更高的社會價值。有一定教育背景的年輕創業群體更可能成為公益創業的主體。
首部《中國青年公益創業調查報告》的數據顯示,18~25歲的青年占公益創業者總量的74.3%,他們都具有高中/中專及以上的受教育程度,高學歷的大學生成為公益創業的主體。大學生年紀輕,精力旺盛,思維普遍活躍,敢想敢干,在時間和空間的利用上也更加自由。相較其他社會群體,他們具有更強烈的社會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更重要的是有能力將掌握的專業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從而開發出滿足社會需求的產品或者服務。他們還具有一定的經濟頭腦,善于發現和把握商機,能夠巧妙抓住現代社會發展的各種有利資源。
不過,大學生的工作經驗不足,對社會的認知還不成熟。大學生創業最大的弊端在于缺乏工作經驗,缺乏實際工作和創業能力。有研究表明,工作經驗對于大學生發現創新型創業機會、利用關系網絡獲取創業資源、有效進行創業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調查中,60.5%的創業者接受過一定的技能培訓或者是有過類似的經歷,8.3%的創業者創業前沒有做任何的準備,很可能只是一時的沖動與奇思妙想。31.2%的創業者做了充分的準備。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中,公益創業需要創業者進行充足的創業準備,穩扎穩打,一步步推動創業組織的發展,確保公益創業事業的可持續發展。而調查數據顯示,當前我國青年公益創業存在創業準備不充分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公益創業組織的可持續發展。
大學生公益創業往往通過免費或低價的方式為消費者提供服務,這種發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公益組織的非營利性。非營利性使得大學生公益創業組織的獨立生存能力較弱,主要體現在:(1)創業資金不足,成為制約公益創業組織發展的關鍵因素。在調查中,36.1%的創業者反映資金短缺是其公益創業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2)創業啟動資金主要來源于個人/家庭,64.5%的創業者的啟動資金主要來源于個人/家庭出資,其次是政府政策貸款(16.3%),風險投資和銀行貸款的比重較低,分別為11.4%和7.8%。商業化的市場資本并未成為公益創業者主要的啟動資金來源。(3)從當前公益創業組織的發展情況來看,自我發展能力有限。4.9%的公益創業組織處于衰退期,46.3%的公益創業組織處于成長階段,勉強實現收支平衡。
有研究表明,教育對公益創業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創業群體的教育程度與公益創業發生率之間呈現較為復雜的正相關關系。而且從國外的公益事業發展的經驗來看,教育是推動公益事業發展的重要舉措。如2006年英國開始實行專門針對社會企業員工的“能力建設(Capacity Builders)”項目,為社會企業員工提供培訓和指導課程,以提升社會企業的運營能力。2009年英國文化協會發起在全球范圍內開展“社會企業家技能(SFSE)項目”,培育社會企業家人才,倡導通過商業的方式來解決社會問題。
高校應將創業教育納入正規的課程教育體系中,發展分層次的創業教育,提高大學生的創業知識儲備。同時注重對大學生創業能力特別是對大學生企業商業運營能力的培養,開設專門的《創業企業管理》、《非營利組織管理》等課程,提高大學生的企業管理能力。創業教育過程中還應當注重開展各種創業競賽活動,開展創業模擬等創業實踐教育活動,提高大學生創業者的實踐能力。
政府制定創業政策的核心內容是推動大學生創業,并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各項扶持措施。應當根據公益創業組織的發展階段,針對不同創業階段的需求采取不同的扶持措施,以提高政策的實施效果。
有公益創業想法的大學生,需要創業教育提升其創新創業能力和市場信息搜集能力。創業教育政策的制定就需要考慮大學生公益創業需求,發展分層次的創業教育戰略,并將創業教育納入正規的課程教育體系中,普及創業教育的覆蓋范圍,在內容上注重培養其創新意識和對社會問題的敏感度,并為其提供創業市場信息支持,推動有創業想法計劃的大學生實施創業計劃,開展創業活動。
正處于創業起步階段的大學生組織或企業,面臨創業初始資金不足、無創業場地、無創業經驗等問題,這一階段創業政策的主要內容應當是為初創期公益創業組織提供創業孵化基地和硬件設施支持,以及創業啟動資金支持,滿足創業所需物質條件。針對大學生創業經驗不足的問題,可聘請創業專家指導創業活動,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智力支持和經驗支持。
對于已經注冊的公益創業組織,在發展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資金,36.1%的大學生創業者認為資金短缺是其創業過程中最大的困難。與創業嘗試階段不同,處于創業發展階段的創業組織不僅面臨著初始資金不足,而且面臨著稅費問題。因此,針對已注冊的公益創業組織,創業政策的重點應當轉向為通過稅收減免的優惠政策為創業組織提供資金支持。
國外的公益組織發展經驗表明,公益組織與政府之間是平等的合作伙伴關系,政府購買是政府運用經濟手段支持非營利組織發展的重要方式。通過政府購買公益組織服務,建立政府和公益組織之間的“公私合作伙伴關系”,實現政府和公益組織的雙贏。
參與問卷調查的南通濱海園區童夢公益發展中心的創始人周點銘介紹:“童夢的收益來源主要有政府購買服務、捐款和有償服務收費,政府購買服務對于中心的發展舉足輕重,希望政府在這方面能有所側重,加大力度。”該中心由南通大學的學生發起和運營,是團南通市委主管的民辦非企業單位,面向留守兒童開展公益活動,迄今已通過慈善助學、心理輔導、義務支教等志愿項目進行了上萬人次的志愿者活動,受益面達3萬余人次。
政府購買服務一般采用的是“政府提供資金,民間組織提供服務”的合作模式。在購買公共服務領域,政府應加大對大學生公益組織服務的購買力度,創新公共服務購買機制,在購買服務競標中給予一定的優惠扶持,在企業稅收方面對公益組織進行稅收減免,從多方面為公益組織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