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特區”倡導人才“兩棲化”和“多棲化”:引進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可以一邊受聘在大學授課或搞學術研究,一邊在科研院所搞創新,還可以到科技園區創業,到企業任職。既滿足人才多樣化發展需求,也使人才效用最大化
果斷拆除圈住人才的“圍墻”,楊浦區在9.46平方公里的知識創新核心區域里,創建了國內首個人才共有、共育、共享、共贏的“人才特區”,已吸引來5000余名海外高層次人才。前不久,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打破常規,首次將一個區域,即楊浦知識創新核心區域命名為“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為扶持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業項目,楊浦區委、區政府昨天向從美國歸來的李冰博士等2人分別發放了百萬元創業啟動資金。
人才“兩棲化”和“多棲化”
以五角場“創智天地”為中心,周邊9.46平方公里范圍內,聚集著復旦、同濟等14所高校、150余家科研機構,66個國家重點學科和22家國家重點實驗室。在“三區融合、聯動發展”創新理念驅動下,這個區域里出現了年產值百億元的“環同濟研發設計服務特色產業基地”,以及4個國家級科技園區,開設了幾千家創新創業企業。轉型中的楊浦需要一大批海外高層次人才,靠什么來吸引海外英才?仍然按照“三區融合、聯動發展”的思路,勾畫出了一個“兩棲化”“多棲化”的“人才特區”。
楊浦區委書記陳安杰這樣解釋人才的“兩棲化”和“多棲化”:以創新舉措破除歷來“人才獨享”的局面,引進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可以一邊受聘在大學授課或搞學術研究,一邊在科研院所搞創新,還可以到科技園區創業,到企業任職。此舉既滿足人才多樣化發展的需求,也使人才的效用最大化,同時有利于科研成果與產業“無縫鏈接”。
復旦大學副校長陳曉漫說:“楊浦區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只要符合復旦大學學科建設需要,可以聘為兼職教授;復旦最近還把曾在美國著名公司擔任技術骨干的兩位專家推薦給區里企業。‘三區融合、聯動發展’造就了緊密合作的人才戰略聯盟,拓寬了在國際上遴選領軍人才的路子。”為給引進的海外高層次人才提供上佳科研環境,“人才特區”內的高校、科研院所向他們開放實驗室等,并邀請他們兼職或專職從事教學、科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