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大學生一職難求的局面相對應的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將創業作為事業發展的必由之路,似乎無論如何自己也要走過這一段,那態度,哪怕是落馬后再回去打工也在所不辭。我們的時代確實也提供了足夠的機會給予一代又一代的創業者。
那么,如果是創業,廣告和公關行業是個好選擇嗎?
其實這個行業里充斥著大量的中小型公司。前幾年行業里便流行一句話:“是個人就搞公關了”,可見行業的貶值。廣告也是如此,就是一個名片社,也宣稱自己會平面設計、VI設計;你要是多印幾盒名片,就可以幫你設計一個公司logo———這事可不能讓大公司的CEO們知道,他們做一套V I動輒就要上千萬,這個巨資項目當然也可以化解為“找人設計了個logo”。
所以說,大家這不一直都在創業嗎,這個問題還是個問題嗎?
但是,何種創業?如何開始?新方向又在哪里?
草根創業還可行嗎?
很多公關行業的奠基人會經常回憶起自己在小黑屋一樣的辦公室里親自剪刀漿糊的做剪報,其實反映的是行業萌芽狀態時的稚嫩與艱辛。今日公關與廣告行業大佬,端的是不會從草根做起的,他們的開始總是懷抱著崇高的理想。我所了解的情況,只有北京一家大公關公司是從“發小廣告”開始創業的,但這肯定是坊間戲言,因為他們其實是D M直投媒體的先行者之一。
既然“是個人就搞公關了”,最后的結果反而是公關公司里“是個人都不像是做公關的”,但就是這樣那樣一伙兒人,也能找到業務做,由此可以看到這個行業的空白度。市場很大,而且被教育好了。
抑或我們可以認為,這表明了行業創業門檻很低?
或許不該這么武斷,至少我們應該區別創業有所謂成功型創業與生存型創業,既然是談論一個行業,我們自然先考慮成功型創業,亦即那種對行業未來有著理想與堅持的創業,而只有在連續劇里才會把一個成功者與生存型創業(比如名片社、路邊店)結合起來。譬如傳奇傳記里總喜歡寫澳門賭王何鴻燊所謂“白手起家”發家史,10港元獨闖澳門,打下澳門首屈一指的基業,但其實他那時至多算個家道中落的犧牲品,要是沒有叔伯的推薦,他到澳門也進不了利潤頗豐的船行工作。
所以不要以為想創業就一切皆有可能,公關與廣告行業的創業,要比我們今日熟知的互聯網創業局限得多。時至今日,你仍舊可以在自家的車庫、租來的半地下室、甚至在任何一臺筆記本上開始互聯網創業,或者在一個租來的狹小倉庫中開始商貿創業,但做公關或廣告不是這樣的———這是一個講究排場與資歷的行業,用租來的西服打掩護同樣只是廉價電影的橋段而已。大多數10萬元起家的公關公司無論如何勒緊褲腰帶,在半年之內也會面臨彈盡糧絕的局面。所以前面的話反過來說也對,那就是草根也成不了這些行業的大佬,做上一段時間草根,過上一段時間苦日子,那大佬必備的理想與超脫便蕩然無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