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創出自己的路。
我們從不憎恨窮人,但我們憎恨貧窮。共產黨的宗旨就是要“消滅”全世界所有的窮人,讓那個所有人成為富人。我們時常救助窮人,但絕不救助因懶惰和不努力而變窮的人。因為我們也是從貧窮中走過,并在沒有路的地方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
從賣蘋果、賣白菜到倒錄像機是一個飛躍,大多數人都從流通領域中分享了改革開放之后物流轉移而產生的差價。和傳統的絲綢之路一樣,利用南北之間的地域差和南方改革初期的試點城市開放開始了最初的交易與經商,也從小額現金交易變成了銀行信貸與轉賬。我們包租了軍用飛機運貨,從自行車換成了摩托車,再換成了汽車。
從學步到跑,幾乎沒有人會不摔跟頭、沒有人會一帆風順,那些大多數開始太順利擴張的企業則大多今天都不見了。
華遠、四通、聯想幾乎都是同時出現在市場上的一代,而更多當時知名的企業則在大浪淘沙中一去而不返了,差別正在于走自己的路還是跟在別人屁股后面追趕。齊白石先生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其意在學的精神與靈魂,而絕不是形似的臨摹。
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過渡并非是一件易事,尤其是我們這些曾經只留下了大量計劃經濟殘余的一代人,要徹底的改變過去的一切就更是件難上加難的事情了。但我們鬧過學生運動、打到權威的領導(也許是錯的),在毛主席的一揮手中上了山、下了鄉、耕過田、種過糧,在全國Cye.com.cn學習解放軍中當過兵、扛過槍,在恢復高考后上了學、留了洋,也有些在改革中入了獄、撞了墻,但仍在跌倒中爬起來重新摸索。這些經歷與磨難恰恰造就了他們鐵一樣的筋骨、鋼一般的意志,走出了一條中國摸著石頭過河之路。
中國的改革是從沒有路中選擇了被動的摸石頭,是在未知過河的方式中探索,無數的先烈是用鮮血與生命換取了新中國的成立。同樣也有無數的后來人為尋找改革的成功之路而成為了先驅,許多人也因此受益而成為了當代知名的企業家,并為后來人留下了失敗與成功的經驗。
如果改革的初期,一代人為尋找幸福敢于去按血手印,那么改革三十年之后的今天是否還有人愿意用生命去為更多人的成功而當墊腳石呢?正是這種改革的倒逼機制與改革創造的上升環境讓兩代人有了不同的選擇,也讓更多的現代青年不愿再用“立志”的前提作為生活的基礎了。
現代的80后們也認為自己在走自己的路,但大多不再是如何成就一番“事業”和“救國”,而是如何建立美滿生活的小家庭,靠父母支援的出國留學也讓他們不再用課余時間去刷盤子了。更多的人不是從“安逸”的公務員崗位上因無味而下海,反而成群結隊的涌入公務員考試的“獨木橋”。
畢業后集中于大、中城市,力爭進入不到10%的人口居住的城市,而不在關注生養自己的父母相親和那片熱土。他們熱衷于在網絡上尋找生活中的樂趣,也熱衷于在虛擬世界中熱議房價和社會問題,他們開著小型的私家車浪漫于山間田野,一面自豪的看不起那些乘大車去采摘的同事與同學,一面又高聲的叫罵著市中心豪宅的高房價,似乎這已經成為了他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