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準信息:SOHO逆向吸金
當人們得知張林毅然注冊公司,殺入外貿行業(yè)時,都以為他瘋了。此前,就職于一家外貿公司的張林難逃失業(yè)的命運,“葬身”經(jīng)濟危機之中。很快,張林在家做起了外貿“soho族”,與之前就職的公司不同,他要做的不是出口,而是進口。
以往與國外客戶接觸時,張林察覺到,金融危機對國外廠商的影響遠大于國內,面對中國這個廣闊的市場,急于為產品找到銷路的國外廠家,大都處于饑渴狀。張林實際上是跳出了國內出口的瓶頸逆市而上。
張林的第一筆業(yè)務,來自一家經(jīng)營“洋零食”的德國公司。這家公司代理著歐洲幾十個暢銷巧克力、糖果和咖啡品牌。受金融危機的影響,該客戶急于回籠資金,給張林的報價比幾個月前低了40%,并且不要求張林開具信用證,而采取貨到付款的方式。在與對方商談時,張林已開始四處尋找買家,由于他的產品價格比國內同類產品批發(fā)商低了很多,貨還沒到,就被訂購一空。
有了第一筆利潤作為流動資金,張林繼續(xù)挖掘“逆向商機”。除了從出口到進口的逆向生意外,他又發(fā)現(xiàn)了一種尋找逆向生意的途徑。
張林之前就職的外貿公司,主要從事小禮品出口,公司從江浙一帶的禮品加工企業(yè)進貨,銷往歐洲市場。每年的11月,由于圣誕節(jié)將至,本是這些產品出口的旺季,然而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外訂單大幅減少。一些對市場變化反應慢的加工企業(yè),積壓了大量的圣誕禮品,價格比平時低了20%以上。
張林靈機一動,大量采購這些廠家積壓的圣誕禮品,再低價銷往國內市場,這些原本銷往歐洲市場的精致的圣誕禮品,頗受國內經(jīng)銷商和消費者的青睞,最關鍵的是價格便宜,張林很快打開了國內經(jīng)銷渠道。
危機是一把雙刃劍,牽制反應緩慢的人,反之,成就反應迅速的人。
逆向思維挖掘市場,讓張林在經(jīng)濟危機中成功賺取了第一桶金,也讓一個小小的公司職員的人生,開始了良性的淘金之旅。
專家點評:
這是兩則非常典型的通過捕捉信息而成功賺取第一桶金的案例。
從某種程度上說,在一個國家的強國演變中,隨時可能出現(xiàn)一些促成人們創(chuàng)富的契機。譬如陳生的案例,雖然不具有太強的時效性,但任何信息的釋放方式都大同小異,它會不間斷地出現(xiàn)在我們身邊。因此,搜集信息的能力才是關鍵,并且通用于任何時間段。陳生若不能判斷出天氣對蔬菜會造成影響,若不能判斷出樓市升溫、打破同行的傳統(tǒng)操作方式,他不可能成功。同理,張林在讓人談之色變的經(jīng)濟危機中找到了正確的致富渠道,也是因為對信息和經(jīng)驗的多年累積,在適當?shù)臅r候產生了厚積薄發(fā)的效果。
因此,創(chuàng)業(yè)者不可一味地尋求捷徑,只要做足功課,創(chuàng)富其實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積存型:
分分厘厘凝聚血汗
顧名思義,這類創(chuàng)業(yè)者全憑時間、精力和體力去完成原始積累,然后賺得第一桶金,但他們能夠堅持,能夠盯準時機,厚積薄發(fā)。
這類創(chuàng)業(yè)者最為普遍,創(chuàng)業(yè)精神最為感人。
十年艱辛磨一劍
他是記者的同事,名叫張華。他的妻子來自農村,沒有工作。一家三口全靠張華一人的工資維持生活。
妻子不忍,于是在報社門口的一個小角落支起了煤爐賣小面,僅容一張桌子。他妻子這一賣就是10年!一天,張華突然來單位辭職,眾人大吃一驚:“你瘋了!你一家全靠你呀……”哪知張華淡淡一笑,說:“我要去幫我妻子。”他的聲音不大,卻似驚雷,把大伙都給鎮(zhèn)住了!
原來,張妻在市中心最繁華的地段租了一間門面,現(xiàn)場做蛋糕,由于當時她是市內第一個做蛋糕的店,買蛋糕者蜂擁而至,天天排隊購買。所以,張華才提出辭職。
兩年后,張華和妻子又去做服裝批發(fā),然后做地產……
其間,張華和妻子回報社請記者及其他幾位好友聚聚,我們好奇地問他們當時做蛋糕的本錢是怎么來的,張華嘆了一口氣,說:“那都是血汗錢。 彼倪@一聲嘆息,勾起了妻子的心事,她傷感地說:“你們不知道啊,我十年起早貪黑,我們一家十年沒吃到10頓米飯,天天頓頓吃面,可憐我那嬌嬌(他們的女兒),也跟著我們吃面……嬌嬌經(jīng)常望著其他孩子吃旺旺雪餅直咽口水,我們都沒給她買一次。我們當初就約定,無論出任何事,無論怎樣差錢,我賣面賺的錢一分都不能動,有了本錢,總有一天我會做大,告別苦日子……”
張妻說,她把賺來的面錢存到第10年的時候,嬌嬌一天放學回家的一句話,給家庭帶來轉機。嬌嬌說,一位同學的爸爸去廣州買了蛋糕,軟軟的、甜甜的,非常好吃。而在當時,孩子們最愛吃的是旺旺雪餅,所以旺旺雪餅的生意特好,既然孩子們也喜愛吃蛋糕,它會不會像旺旺雪餅那樣也火一把呢?張妻暗下決心,決定去經(jīng)營蛋糕。說到做到,張妻于是來到廣州學習蛋糕制作技術,半月后,張妻還帶了一位蛋糕師傅回家,不久,她存了十年的血汗錢開始發(fā)揮效益——做蛋糕掘得第一桶金,這桶金是她賣小面好幾個十年的收入!
像張華一家那樣靠節(jié)儉存錢做生意獲得成功的比比皆是。
身兼多職為夢想
中國有一句著名的歇后語:“麻布袋上繡花——底子太差”,除了諷刺做事功底不過關之外,還告訴我們在麻布袋上繡花是一件異想天開不現(xiàn)實的事情。但正是這樣一件異想天開的事情,卻被一位只讀到高中畢業(yè)的女性化腐朽為神奇,成功實現(xiàn)了創(chuàng)業(yè)夢想,她就是李小玲,出生于湘西自治州吉首市一個小山村的普通女性。
李小玲的繡工源自家傳。李母手巧,在手帕上、衣服上飛針走線,隨手拈來,一只只蝴蝶和一朵朵花就呼之欲出了。但由于忙于工作,母親的這門手藝僅僅停留在業(yè)余愛好階段,并沒有用來改善家境。李小玲閑來無事,也學到了母親的好手藝。
2000年10月,高中畢業(yè)的李小玲和同學結伴來到紹興打工,在一家小服裝廠里從事流水線作業(yè),雖然工作很辛苦,她仍沒有放棄繡花的愛好。每天收工后回到宿舍,她就拿出針線盒,埋頭繡花,往往幾個晚上就能將手帕、衣領繡上鮮艷逼真的圖案。
由于手藝精湛,李小玲的名聲很快就在工友中傳開了,一幫工友提醒她:“你繡得那么好看,卻在這里當工人,浪費了手藝!辈⒔ㄗh李小玲自己創(chuàng)業(yè),“這樣既可以充分發(fā)揮你的才能,還能將手藝轉化成經(jīng)濟效益!
可到底怎樣才能將繡花的手藝轉化成創(chuàng)業(yè)的資本呢? 李小玲既沒有資金,也沒有場地,想了好幾天也沒想出眉目。最終,她決定一步步做起,兼職掙錢。于是,她除在服裝廠打工外,還利用晚上、周末去兼職,她既當過鐘點工、送報員,又當過清潔員,實在沒有兼職的時候,她也不放過,利用空閑撿垃圾。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年下來,李小玲終于攢夠創(chuàng)業(yè)的初期本錢。要知道,這幾年,她沒睡過一個好覺,沒吃過一頓像樣的飯菜,整個人瘦了10多斤。
2005年,她拿出全部打工積蓄,租下紹興一家廢棄小工廠的兩個倉庫,開始了她的創(chuàng)業(yè)之路。她堅信,刺繡有著巨大的市場前景,只是缺少人去發(fā)掘她,她相信自己能成功。
李小玲聘請一位當?shù)乩C師,在其指導下試著用機器生產出第一批20件麻布繡坯,以山水系列圖案為主。接下來,她沒日沒夜地刺繡,在一個多月里終于完成了首批麻布繡花飾品,除了肩飾,還有荷包,都是年輕女性喜歡的飾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