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27歲時,腦中冒出一種想法:能不能設計出一種可以變形的玩具,讓一個玩具變成兩個,擁有雙重價值。”滿頭白發的玩具設計師余家英昭(Hideaki Yoke)搖著灰色的舊折扇,低頭微笑著,像在沉思,又像是在回味30多年前的那些奇思妙想。
“變形金剛之父”,是人們對余家英昭的稱呼。1984年,《變形金剛》動畫片在美國誕生,這就是人們所熟知的G1,即第一代變形金剛。然而,創意并非出自美國。變形金剛的原型出自日本Takara玩具公司推出的微星小超人中的機器人角色Micro-Robot。而它的設計者,正是余家英昭。
7月30日至8月3日,變形金剛迷可以在上海東亞展覽館的“2010中國首屆變形金剛塞伯坦年會”上看到余家英昭當年的作品,聆聽來自美國與日本的頂級設計師們的講座。與此同時,還可跟隨“變形金剛時間長廊”回顧歷年來的珍貴模型、漫畫、手稿和26年來的歷史演變——這是變形金剛誕生以來,第一次大規模在亞洲土地上舉行歡宴。
變形金剛在中國
上世紀80年代末,一些奇特的現象出現在中國的中小學校和家庭里。在上海,幾乎所有的學校門口,都擺著望不到頭的地攤。孩子們流連于地攤前的貼紙、文具、香煙牌子和玩具,癡迷地尋找跟變形金剛有關的小玩意。那時的家長,最愁聽到孩子“給我買個變形金剛吧”的乞求。變形金剛成為孩子們課間談論得最多的話題,誰一旦擁有了一個正版的變形金剛玩具,即刻就成為班上最受羨慕的風云人物。
這一切,都源自美國孩子寶(Hasbro)公司的精明商業決策。1986年,變形金剛在美國獲得16億美元的銷售額,兩年后,孩子寶將目光瞄準了擁有3億多兒童的中國市場。
為快速擴大玩具銷售渠道,孩子寶免費將《變形金剛》動畫片的前三集贈送全國多家電視臺播出。在信息相對匱乏的時期,《變形金剛》果然撞擊了那個年代的孩子們。凡看過動畫片的兒童,都迷戀并渴望擁有一個變形金剛玩具。1989年,北京三家商場聯手舉辦“美國孩之寶變形金剛展銷”,這其中,王府井玩具娛樂品商場展銷的四五個變形金剛品種,零售款就高達80多萬元。據當年的媒體報道,在大城市,90%以上的孩子都擁有一個變形金剛。
每一個喜歡變形金剛的孩子,都有一段難忘的童年往事。而這些往事,決定了他們在未來20多年里對變形金剛的熱情不變。
即將赴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念博士學位的夏霏,趁暑假參與了“2010中國首屆變形金剛塞伯坦年會”。展會的每一天,他都冒著高溫,背起相機趕到現場拍攝。夏霏最早看《變形金剛》的動畫片是在小學一年級,從那時到現在,他總共收藏了1000多個變形金剛玩具。
“我見識過世界各地瘋狂的變形金剛迷。我感激他們的熱情和投入,沒有他們,變形金剛不會走到今天。”第一次來到中國的余家英昭,雖不了解中國粉絲的數量和狀況,但他相信“全世界的變形金剛迷都是一樣的”,“在20多年里,變形金剛遭遇過低谷,我要感謝全世界粉絲的熱情支持,是他們讓我們有繼續下去的動力。”
在中國,風靡一時的變形金剛也遭遇過爭議與風波。1989年,《人民日報》5次報道了跟《變形金剛》動畫片有關的新聞,其中最激烈的一次,是20位人大常委會委員建議停播《變形金剛》,理由是“思想內容荒謬,宣揚好戰……美國玩具傾銷我國市場,給許多家庭造成經濟負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