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年4月7日,廈門,首屆中國個人網站站長大會,在會后游覽大小金門的游船上,一位站長自豪地說:“如果這條船沉了,中國的互聯網行業就會癱瘓。” 這并不完全是夸張,這100多名站長所做的網站,幾乎全部在Alexa全球排名2000以內,而當時所有中國個人站長手中的流量加起來,按最保守的估計,也超過整個中國互聯網流量的1/3。
站長——中國互聯網業最草根的一群人,當時儼然已是一股讓人無法忽視的商業力量。2004年,蔡文勝成為第一個以站長身份獲得風險投資的人,而在此前后,更多站長正脫穎而出,hao123的李興平,51.com的龐升東,58.com的姚勁波,以及康盛創想的戴志康,等等,以這些人為代表,一個互聯網個人站長的族群似乎突然之間就浮出水面,他們擁有的流量成為了淘寶、百度、Google們爭相搶奪的對象,他們似乎一下子成為了某種稀缺資源,變得無比重要起來。
很遺憾,這只是一個錯覺。
2009 年7月20日,當年首倡此事的“站長之王”蔡文勝對《創業家》說:“個人站長的時代,在我第一次搞站長大會的時候就結束了。這不是說中國以后就沒有站長了,而是說今天個人再重頭做一個網站并做到全國出名,有幾千萬用戶已經不太可能了。” 這個判斷無疑很殘酷,回頭看卻是事實。
如果說互聯網是一個海洋,那么站長就是一群浮萍,他們雖然擁有不小的流量,但大多憑一己之力,興趣而為。他們沒有獨特的技術、創新的模式和強悍的資源,這讓他們缺乏獨立生長的能力。這就意味著,他們在商業上必須依賴一個外在的平臺,才能將流量轉化為收入,從中移動,到淘寶,百度、Google,莫不如此。但是,對于高度商業化的大平臺而言, 流量只是原始積累時期的必要過程,當平臺自成氣候,站長們手中的流量就將無可避免地走向貶值。而在競爭日益慘烈、管制日趨嚴格的中文網絡世界中,站長這個族群的大部分完全不適應。
7 月15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2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0年6月,網站數量下降到279萬(2010年1月的數字為323萬)。換言之,短短半年時間,中國網站總數已經“蒸發”了44萬。它們中的絕大多數是個人站長所開。不管是主觀還是客觀,優勝劣汰已經開始。
某種意義上,站長既有中國互聯網發展的精華,也充分體現了它的劣根性。毫不夸張地說,中國互聯網的普及和發展過程中,百萬站長的推動力至關重要。正如美國的數字革命,是由一代代Geek(極客)所推動的一樣。
美國有Geek(極客),中國有站長,這看似兩個截然不同的亞文化群體,對于塑造各自互聯網商業文化卻影響巨大。極客都是熱愛自由的嬉皮士,智力超群的精英分子,憤世嫉俗、想用技術改變世界的電腦英雄;而站長則是中國中小城市的百萬草根,精明活躍敏銳,渴望通過個人奮斗改變命運。他們不反抗不創造不安分,會翻墻打洞貼地賺錢。而相同的是,他們骨子里的個人英雄主義情懷和對主流價值觀的反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