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留情,你死我活。最近幾周,中國互聯網主要競爭者之間的緊張局勢已經升溫到了危險的程度。比如,互動娛樂提供商盛大網絡公司指控搜索引擎巨頭百度公司侵犯版權,網上即時通信業巨頭騰訊公司和反病毒公司奇虎360,圍繞侵犯用戶隱私權的指控,相互封鎖對方的在線產品和服務。不過這些爭斗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為這幾家企業的業務規模非同尋常。但這些侵犯知識產權以及其他偷偷摸摸的行為在這個行業內已是稀松平常。
如果要找一個類比的話,不妨回想一下19世紀加利福尼亞州“淘金熱”(Gold Rush)時期那種無法無天的歲月。互聯網創業企業家就是當代的“探礦人”,在一個廣闊的蠻荒之地聲明自己對某些地域的所有權,在這樣的地方,很少見到司法長官的身影。“中國是一個成長速度非常快的經濟體,在過去的20年中,這個國家經歷了巨大的變化,你甚至可以說,他們還沒有時間建立廣為接受的道德規范和商業慣例。”北京邁博瑞咨詢有限公司(Marbridge Consulting)的執行董事馬克·納特金(Mark Natkin)談到。“在中國,人們懷有某種‘淘金熱’和‘搶占地盤’的心理。”
他認為,不穩定的監管環境是造成這種心理的部分原因。在線視頻、博客以及社交媒體業務,可能會在一夜之間,就從不受監管的商機,變成受到嚴苛監管的服務項目。“有些人已經親歷了法規的變化,在這種環境中,昨天的商機今天就可能煙消云散,因為政府會在一夜之間改變規章。”他談到。“這種狀況培育出了極為短視的掙錢觀念,因為能賺錢的時期很短,所以,人們就會去尋找捷徑。”
中國的互聯網用戶數量已經遠遠超過了美國,盡管中國這一市場的收入相對還很少。然而,隨著人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隨著互聯網用戶群體的穩定增加,這個國家已經成了一個“金礦”。在這里,為了贏得并保衛地盤,企業正在奮力拼爭。
羅思國際知識產權律師事務所(Rouse)在北京執業的知識產權律師提姆·史密斯(Tim Smith)也持有類似的觀點。“在中國,公司的主要激勵因素就是‘搶占地盤’。因為這是一個無情的商業環境,所以 ,為了獲得商業領地,它們無所不用其極。”史密斯曾代理唱片業客戶訴訟中國的兩個主要搜索引擎百度和雅虎中國的案件,他談到:“就像任何面臨同樣情境的公司所做的一樣,面對指控它們的商業模式侵犯他人權利的任何訴訟,它們都會竭盡全力阻礙立案、延宕進程,并為自己盡力辯解。”
對于希望進入中國市場的外國公司來說,中國同業的這種行為制造出了一個艱險而且難以寬宥的地域。eBay、亞馬遜公司(Amazon)和雅虎公司(Yahoo)等西方知名企業鎩羽而歸,包括谷歌公司(Google)和MSN在內的其他企業則在與當地的競爭者苦苦拼爭,而YouTube、Twitter和Facebook等公司卻被中國的法規和“中國防火墻”(Great Firewall)擋在門外。雖然有些企業可能因為運作環境的問題感到委屈,不過,它們的失敗或許也可以部分歸咎于它們的固執,以及商業模式未能適應中國的實際。
如果一家公司的經營理念是“只要將適用于其他市場的規章和體系照搬到中國來即可,那么,你很可能會以失敗告終。”設在北京的咨詢顧問機構易觀國際(Analysys International)的總裁于揚(Edward Yu)談到。“但是,如果你能稍稍適應這個市場,那么,你依然可以利用某些方式提高自己的投資回報率。”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