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再次上調汽油柴油價格。發改委表示,成品油的銷售價格分為“裸價”和“稅”,按銷售價格算,美國全國平均6.38元人民幣,加州7.02元人民幣(均按現行匯率計算),略低于我國,但如果按不含稅的價格算,全美平均5.64元人民幣,我國為4.66元,還是低于美國的。且我國的油價遠遠低于歐洲,可以說,除了產油國,我國成品油的不含稅價格是最低的。(《京華時報》4月7日)**********本/文/來/源/于創/業/網 c#y#e.c#o#m.c#n版#權#所#有********** 早在2009年,中石化方面就曾宣稱中國裸油價比美國低。倒也不是虛構,因為有數據為證。這種邏輯看上去沒啥問題,但仔細一想卻發現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裸油價終歸只是一個“專業術語”,裸油價再低,對于消費者來說沒有任何意義。這就等于是讓我們購買使用著含稅的汽油,卻去跟美國人比不含稅的價格,然后得出一個“低于美國和歐洲”、需要進一步“與國際接軌”的漲價有理結論。**********本文來源于創}業}網 c}y}e.c}o}m.c}n版}權}所]有********** 裸油價低于美國,但國人的實際消費支出和承受壓力卻遠遠大于美國。美國每升油只有平均0.74元人民幣的稅負,而中國每升油的稅負卻高達3元人民幣以上,這便是現狀。既然銷售價格在不斷地與國際接軌,那么在流通和銷售環節領域的各項稅費也該“接軌”降下來,在高稅負之下,去跟美國比“不含稅的價格”,本身就是站不住腳的。**********本<文<來<源<于<創<業<網 c<y<e.c<o<m.c<n版<權<所<有********** 其實,無論是含稅的汽油價或者是不含稅的汽油價,跟美國或者歐洲發達國家都沒有什么可比性。首先在于,國內石化行業是一個壟斷市場,壟斷產品的價格并非由市場供求雙方自發調節,并不能反映市場的真實情況。另一方面,美國是全球經濟最發達的國家,我們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均收入和消費能力都大大低于美國人,怎么去比?同樣的價格,在美國合理,在中國就不合理。因為商品的價格總是與民眾的承受能力成正比,一旦不成比例,只能說明價格就不合理。中國水平的收入去承受美國水平的油價,怎么看都令人無語。而這,也正是成品油價格每一次上調都會引起輿論強烈反彈的重要因素。**********本\文\來\源\于\創\業\網 c)y)e.c(o(m.c(n版|權所{有**********
需求的增長以及對外原油依賴度的提高,為成品油價格持續上調奠定了長期基礎。在我看來,成品油漲價其實并沒有“原罪”,問題的關鍵在于:其一,全球經濟一體化下國內商品價格不斷與國際接軌,但國際化的價格仍附著著“不國際”的過高稅費,導致民生壓力過重;其二,國民收入增長和社會保障提高的速度滯后于經濟增長的速度,在通脹的壓力下商品價格全面上揚——“發展中”的收入去與“發達”的消費水平“聯姻”,出現“矛盾”是必然的。這才是“含稅油價比美國高”背后的真問題。從這個角度上說,降低稅負和提高民生收入,在“含稅油價比美國高”的民生風險語境下,已經成為很迫切的重要課題。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