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博士夫妻自述在德國的創業故事
做一番事業,是每一個身在海外的移民追求的目標,如何能在這方面取得令人滿意的成果呢?
打工,“為他人做嫁衣裳”已經不是一些華人移民的首選了;自主創業,自己為自己做主,成為移民事業發展的新動力。
本文章的主人公——陳鐵龍、汪晶晶夫婦就是成功創業的移民的縮影,“語言關、政府關、業務觀、質量關”,這些親歷創業總結出的心得,能帶給我們更多有益的啟示。 **********本 文 來 源 于 創 業 網 c y e . c o m . c n版}權}所}有**********
我和妻子于1983年被派到德國學習,經過幾年苦讀,分別獲得不來梅大學自然科學博士和科隆大學管理學博士學位。1992年5月,我們創辦了自己的公司——德國不來梅CLW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回首15年來的創業之路,不斷超越自我,實現轉型升級是我們取得的最大收獲。
初創階段被動轉型 **********本/文/來/源/于創/業/網 c#y#e.c#o#m.c#n版#權#所#有**********
公司剛創立時,我們一沒有經驗,二沒有資金,困難是可想而知的。但是我們具有前幾代海外華人沒有的優勢,那就是我們熟悉所在國的語言、法律、稅務、社會風俗等,再加上中國的改革開放,中國和歐洲的市場需要有一批人來承擔橋梁的作用。 **********本·文·來·源·于·創·業·網 c$y$e.c$o$m.c$n版{權{所|有**********
我們當時經營的商品很多,例如從中國買進化工產品,活性炭、天然腸衣、豬鬃、航空皮箱等等,然后在德國找客戶將這些商品銷出去;同時在德國找中國市場需要的商品,例如新的機械設備、化工專利產品、廢舊鋼軌等等。從1992年到1995年,我們必須在經營中放棄一些商品,例如活性炭。德國(歐盟)從1994年開始對中國來的活性炭征15%的海關稅,這樣一來,商品的價格就被抬高了,客戶不可能接受突然升高的價格,致使商品積壓,這就是典型的由于貿易壁壘造成的被動轉型。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