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區二:倉促選擇搭檔后患多本/文/來/源/于創/業/網 c#y#e.c#o#m.c#n版#權#所#有
馬宏源創業前是一個民企的人力資源總監,與一些主動創業的人不一樣的是,他是“被創業”。
他工作的民企是個不小的企業,年銷售額近2億元。后來老板撤資不干了,無奈中,他就和該公司的公關總監、銷售總監聯合組成創業團隊。可以說3個人并沒有特別的理念,只是在大股東撤資情況下被迫創業。馬宏源拿出了300萬元入股。
然而300萬元資金在不到半年的時間里就耗得差不多了,而隨后企業每個月都在虧損!三個股東協商后繼續按股份比例投資彌補虧損。于是,馬宏源每個月從家里拿錢補虧,大概持續了將近一年。在資金的壓力下,馬宏源最終退出創業,重新走向打工的生涯。在退出時,不僅股份沒有變現,前后投進的300多萬元也沒有要回來。
[專家觀點]
創業搭檔組成要有三個核心本.文.來.源.于.創.業.網 c/y/e.c/o/m.c/n版=權+所+有
點評人:企業戰略專家馮春棟本/文/來/源/于創/業/網 c#y#e.c#o#m.c#n版#權#所#有
馬宏源創業失敗的原因在于他們創業的搭檔組成。創業搭檔的組成一定要有三個核心前提:志同道合、能力互補、行為風格差異。案例中看不出他們是否具備這三個核心條件。本.文.來.源.于.創.業.網 c/y/e.c/o/m.c/n版=權+所+有
但是從案例的描述中可以看得出,他們的創業屬于沖動型,他們是在無奈中進行創業的,沒有籌劃與規劃。三個人組成創業搭檔只是因為身為同事,只是因為覺得放棄原有業務可惜,只是因為手上有資金。創業后的治理模式可能與原有公司差不多,而且在新公司里,原有骨干人員太多。從一個2億銷售額的公司到一家剛剛創業的公司,很多人都不適應,包括三位總監級創業者,角色也可能沒有完全調整過來。一般來講,創業公司應該盡可能利用新人,而不是舊人,除非志同道合。
雷區三:“先君子后小人”麻煩多本/文/來/源/于創/業/網 c#y#e.c#o#m.c#n版#權#所#有
趙健民當初是通過大學老師認識的合伙人李露,他很信任自己的大學老師,因此也就盲目信任起這個還是陌生人的合伙人。趙給合伙人的茶樓投資8萬元,成了茶樓股東。李露是個久闖商場的面上人,對趙承諾:賺錢一定按照投資比例分紅。既出于信任,又礙于面子,趙健民也就沒有要求簽訂書面協議,結果,雖然茶樓的生意十分紅火,但年終李露卻只給了趙2000元分紅。由于沒有明確的合作協議,現在趙既無法要到應得的利潤,也難以拿回投資的資金,處于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