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年開學第一天,陜西省在全國率先實施學前一年免費教育。省教育廳廳長楊希文當天稱,從今起,陜西對在公辦幼兒園就讀的學前一年幼兒免收保教費;對在民辦幼兒園就讀的學前一年幼兒,則按同級同類公辦幼兒園保教費標準予以減免。同時,陜西還建立學前教育資助制度,對貧困幼兒、孤兒等補助生活費,每生每天3元,所需資金50%由省財政承擔。(9月2日《中國青年報》)
由于《義務教育法》不包含學前階段的教育,而相關部門又遲遲未草擬《幼兒園收費標準的暫行辦法》,使得我國幼兒園教育收費無法可依、無據可靠,釀成了各地悶頭亂收費的局面。而收費項目更是五花八門,有如天上的繁星般“璀璨”奪目。有的地方,入園建園費居然高達八萬元之巨,讓大多數老百姓搖頭嘆腕;有的地方,雖然入園費不少,但每到招生時節,園長案頭,數百張“關系條”堆積如山……于此情形下,陜西推行學前免費教育的做法,無疑是揮向教育市場化、產業化的利器,讓人眼前一亮。
百姓常無奈吁嘆:橫臥在他們身前有三只“老虎”。一只“虛高房價虎”,一只是“虛高醫藥費虎”,還有一只便是教育亂收費這只幾乎可以吃人的老虎。在九年義務教育逐漸運行到法制軌道上之際,孩子在就讀小學和初中過程中,讓家長日益看到“上學易”的法治曙光。但在非義務教育的始端與中末端位置上,百姓一直在無奈順應著一股暗流,那就是幼兒學前教育與高中、高職、大學,居然就可以一直可以大搖大擺地將“市場先生”請進課堂授課,將教育完全可以弄成一臺可以坐地生金的“產業化機器”,在機聲隆隆中,少數人賺得盆滿缽盈。
正是這個教育市場化、產業化的思維怪胎的“病灶”,趁政策之虛偷襲了我們的非義務教育的幼兒校園、高中、大學。拿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的話說,教育存在過度市場化的問題。但我卻認為,教育壓根兒就不該市場化。據權威機構2005年統計,中國10年教育亂收費已達2000億元人民幣,六年過去,水漲船豈有不高的道理;據教育部“2000年全國教育經費統計資料”顯示,國家財政撥款的經費僅占幼兒園教育經費總數的1.3%左右。而且最近五六年一直“在箱底盤整”。這無疑進一步加重了原本收入增速一直緩慢的百姓的教育成本。
所以,要倒逼更多地方像陜西這樣實施學前一年免費教育,需要國家政策徹底廓清教育市場化、產業化已然偏離公共屬性的“金錢思維”,需要盡快遏制辦教育為賺錢的非公益性意識。惟有如此,才能制止天價幼兒園現象再度刺痛百姓的眼睛。我們還需要下大力氣,用法制去根治這個教育市場化的“思維怪胎”,讓任何階段的公共教育都回歸公益性。并進一步明確政府的監管責權,轉變其監管職能,降低教育運行成本,才能變揚湯止沸為釜底抽薪。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