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的熱門新聞無疑是跟“云”有關。微軟前腳推出自己的云存儲產品SkyDrive,Google后腳推出了Google Drive。不知道是不是怕微軟率先搶占戰略制高點,Google Drive的推出顯得異常倉促,免費存儲空間和對應的服務價位在消息爆出的24小時內一改再改。且不論“云時代”是否真的已經來臨,兩大巨頭的舉動絕非偶然,因為這回連蘋果也坐不住了,看看今天的又一重磅消息:Dropbox面臨危機,蘋果拒絕所有使用Dropbox SDK開發的應用申請——為了給自己的iCloud預熱,蘋果也開始排擠Dropbox了。
對Dropbox來說,他們好不容易打拼下來的江山,眼看著就要被這些財力雄厚的巨頭搶走。所以,我們不禁要問:像Dropbox這樣的創業公司面對幾大巨頭的夾擊,要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看看這類創業公司的崛起。
很多創業公司都很聰明,知道去開發一款產品來彌合現有的產品市場空缺。除了上述的Dropbox之于“云存儲”以外,這樣的例子還包括:Skype 推出了免費的電話服務,Salesforce 為公司提供了不依賴于軟件或服務器的即時客戶關系管理,而Square也將信用支付引入到了iPhone端。這些小公司具有目標單一,動作敏捷的特性。他們相較于那些業務龐雜精力分散的大公司有更加敏銳的市場嗅覺,所以才能更快地瞄準市場中的一塊空白區域,并迅速占領這塊區域。
但是,幾乎不可回避的是,那些沉睡的巨頭最終會蘇醒過來,并立馬將他們的目光瞄準這些新興市場。所以,除了Dropbox被Google,微軟,蘋果夾擊以外,Salesforce之后也馬上有微軟和Oracle推出類似服務,Square被Paypal盯上,而Google也對Skype窮追不舍。
那這些公司到底如何才能實現突圍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還要放一下馬后炮,來評一評這些公司最初的創業方案確定。
其實,我們說,在最初的創業方案確定上,就已經涉及到很多“選擇的藝術”。
首先,對創業公司來說,他們需要判斷:他們的產品是一款“熱鬧型”或“人氣型”的產品,還是一款可能改變行業格局,在未來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內都會被用戶需求的產品。前者就包括很多當下熱門的游戲和應用,比如“憤怒的小鳥”,又比如前陣子大熱的“你畫我猜”。游戲的生命期通常不會太長,也很難建立長期的用戶習慣。所以,大公司投身這種過家家游戲的概率就很小。但是,“云存儲”顯然屬于后者。它改變的是數據存儲,資源配置,社會主流群體辦公的模式,對整個行業的影響都是顛覆性的。在這種情況下,行業巨頭插足“云存儲”,可以說是必然的趨勢。
第二個需要思考的問題就是,這個產品的實現是否有相應的技術門檻,即便是對大公司而言。更重要的是,他的產品會不會對現在的行業巨頭產生大的沖擊。互聯網行業是一個此消彼長的行業,像Facebook這樣的互聯網2.0網站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就沖擊了先前做門戶網站的Yahoo。大公司的很多舉措很多時候也都屬于戰略防守。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