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歲的許錦豐到東莞創業已經7年。
記者看到他時,許錦豐正在東莞的第三屆臺灣名品博覽會上推銷他的產品。在這個布置簡單的展臺里,那些頗具設計感的創意小家電受到年輕人的喜愛。
在臺博會上,已經可以越來越多地看到像許錦豐這樣的年輕面孔。他們自信而不鋒芒外露,禮貌而不過分熱情。
“就快到這些年輕人們的時代了!”一名在東莞開了十幾年電子工廠的老臺商如是說。第一代臺商來到大陸發展已經二十余年,隨著年紀漸大,他們的子女也來到大陸,準備接過父輩們打下的江山。
和很多對于“接班”不那么情愿的臺商二代一樣,許錦豐坦言,先在臺灣學習工業設計,后在美國學企業營銷,自己曾經也想過逃離。家里只有兩個姐姐,“只想做個快樂的設計師”的許錦豐盡管不愿意,還是不得不接父親的班。
30歲那年,他從美國回來加入父親的公司,但他意識到,父輩走的那一條代工之路已經不能長久,因此他為產品引入設計元素。2005年,他只身來到東莞,創辦了這家生產創意小家電的利奇沃電子(東莞)有限公司。
令他驕傲的是,利奇沃的產品設計全由他一手完成。公司現有風扇、吸塵器、除毛球、按摩器四個產品種類,今年10月份還將推出LED燈。產品全部出口歐美,鮮艷的色彩、舒適的設計、精致的做工,讓這些創意小家電在海外頗受歡迎。許錦豐打算今年開始拓展大陸市場,他向本報記者透露,前不久他在上海找到一家中意的家居店,已有合作意向。
在大陸,許錦豐建立起從設計到模具生產到產品制造的一條龍模式,而這個自己設計自己生產的夢想在勞動力成本昂貴的臺灣難以實現。曾經看不到電子制造行業前景的他,現在正頗有成就感地將自己所學運用于自己的企業。
許錦豐的故事是當今臺商二代逐夢大陸的一個縮影。為更好地幫助第二代在大陸發展,老一輩臺商們用心良苦。運時通家具集團董事長陳燕木感慨說,以往臺商聚會都聊匯率、時事和鄉情,現在常談的問題諸如“事業要交給誰經營?怎樣幫助第二代在大陸建立發展事業必需的人脈?”思來想去,臺灣企業聯合會新青年新世代委員會于去年4月在青島成立。這個委員會致力于幫助臺商第二代學習企業經營,形成互幫互助的氛圍,最終順利實現“接班”。
東莞臺商協會顧問袁明仁告訴本報,臺企現在要轉型做品牌,最缺的就是市場銷售、品牌策劃、產品研發這三類人才。而這些年輕人們大多有著良好的教育背景,思想開放大膽,國際化程度高。相較于生產環節來說,研發、品牌和渠道正是他們更擅長的。
在制造業利潤大幅下降、訂單普遍下滑的大環境下,許錦豐的利奇沃是個“異類”。公司的營業額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長,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長了10%,毛利潤也達到20%~30%,相比一些圣誕訂單企業7%~8%的利潤率,這實在是個奇跡。而這也歸功于他的“設計”為產品輸入的新動力。
并不是所有臺企都像利奇沃這樣好運。由于初進入大陸投資時,大部分臺企主要從事紡織服裝、家具、電子等勞動密集型行業,現在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競爭力已大不如前,從國家獲取的政策支持越來越少,在節能減排的大背景下,一些行業的發展受到很大限制。在這樣的情況下接班,臺商第二代確實有著不小的壓力。
這也是曾任中山臺資協會兩任會長的陳中和贊成兒子不接自己班的原因。“作為傳統工業,未來發展的空間有限,賺錢不容易了,他們怎么做,都可能虧損。”陳中和說。
東莞市臺商協會青年委員會會長林子凱對媒體透露,臺商二代接手創建品牌已成趨勢,目前東莞臺青會的數百成員中,想創建品牌的占到八成,除幫助父輩企業轉型升級,更對開拓渠道、進軍服務業等新領域表現出濃厚興趣。
同樣也是臺商二代的林子凱對未來非常樂觀。他認為,目前大陸的市場潛力非常大,至少還要20年才會飽和,這給了臺商二代發展的機遇和空間。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