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肥羊私有化退市,盛大私有化退市,阿里巴巴謀求私有化退市……
5年前,沒IPO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5年后,還沒退市才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曾經奮不顧身要上市,今天削尖腦袋想退市。沒拿過錢的,想融資想瘋了,說錢多力量大;融了資的,想讓股東滾蛋,說還是喜歡自己說了算。
——堪稱當今中國企業的資本新圍城。
中國企業私有化浪潮
□策劃/本刊編輯部
□執行/本刊記者 白 靈 樊 力 彭 靖
□撰稿支持/
商界管理沙龍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 巴曙松
華盛智業·李光斗品牌營銷機構創始人 李光斗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 劉向東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 匡賢明
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副主任 周德文
東方鑫源管理學院院長 湯獻華
這些年,我們逃離資本市場
曾幾何時,資本市場是個春暖花開的地方,無數企業背負夢想要擠上通往春天的列車。要么尋求在國內上市,要么爭取在美國、香港等海外市場賣個好價錢:上市仿佛成為企業成功的唯一標準,上市之后企業的前途似乎也注定是一片光明。
然而不知不覺間,“天”變了,人們越來越多地聽到一個詞:私有化,即某大股東或者管理層通過收購上市公司股票,使公眾持股比例低于法定限度,即可令該公司摘牌退市。僅僅在一年多前,《商界》還在詰問實業之死,IPO為什么成了企業夢寐以求的終極目標,而如今,退市又如浪潮般撲打我們的視線——
2007年,TOM在線從香港聯交所退市,成為我國第一家私有化的海外上市公司;2011年5月,小肥羊第二大股東百勝集團向其他股東提出收購股權要約,私有化退市;2011年10月,盛大接到其創始人陳天橋的私有化建議函,成為中國赴美上市的互聯網公司中第一家私有化的主流公司;2012年2月,阿里巴巴集團向阿里巴巴網絡公司提出私有化要約,謀求私有化退市……
短短一年時間,共有22家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宣布或已經完成私有化退市。
粗略計算,盛大從上市到退市歷經八年時間,阿里巴巴四年,小肥羊僅三年,真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他們的離開,也使得證監會門口排隊等候發審的幾百家企業開始思考:上市還是不上市?這是個問題。
當退市潮促使人們重新審視上市之于企業的意義,那些堅持不上市的企業也被拉出來重新解讀:華為等眾多企業雖然沒上市,不也發展得很好?
到底是什么驅使曾經對上市趨之若鶩的企業們慌忙逃離資本市場?上市公司與資本市場的博弈究竟有著怎樣的得失成敗?除去令人眼花繚亂的財技,企業是否在經營中開始放棄短期利益,而追求真正長遠的目標?
綜述
你知道資本的鐐銬有多沉?
自2011年開始,約有20多家中國海外上市公司宣布私有化。上市時,企業大都有著相似的目的和訴求,退市時,卻又各有各的打算。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企業并非全都因為二級市場表現太差,尋求私有化退市也絕非完全無奈之舉。
帶著鐐銬的上市企業
企業上市,順應當前的資本化潮流。如今,世界各地的資本肆意游走,四處尋找更好的“錢生錢”的支點。事實上,強大的資本市場,的確對中國企業產生了巨大的杠桿效應:改變了中國企業之前“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的漸進式生長規則,為企業實現跳躍式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間。
市值的確是個好東西。然而,看得見的是光鮮,看不見的卻是資本的鐐銬。
新東方在紐約證券交易所風光上市后,俞敏洪不止一次表態,“我后悔上市,我現在依然后悔上市。”俞敏洪的創業伙伴徐小平的解釋是,“拿華爾街冰冷的數字來跟他和我們這幫哥們兒喝酒慶功吵架來比,前者當然缺少了很多人情味,也許這就是俞敏洪后悔上市的原因。”
投資者不停地追問俞敏洪,為何讓那么多美元閑置,為什么不加強全國布局,為什么管理體制還不改革?投資者更看重公司的財務報表是否漂亮,為了迎合投資者的需求,企業經營者往往只能不斷調整發展戰略,以符合市場預期和股東要求,但卻有可能因此忽略公司的長期發展目標。
如果企業整體或局部遭遇發展瓶頸,但又被投資者預期牽制無法進行大刀闊斧的變革時,私有化退市便成為破冰之舉。私有化后的公司,決策效率大大提高,對信息的控制力更強,也能放開手腳實現良性改革。
資本市場不是一個“只準進不能退”的特殊圍城,上市退市本來做的就是你情我愿的資本買賣,不管進退,只要手續合法、途徑正當,都可放行。資本市場浪大水深,冷暖也只有企業自知。上市還是退市?企業最有發言權。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