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學派在我們眼中,谷歌和Facebook都是網絡世界的巨無霸,他們似乎都將基業長青。然而,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完全有理由認為,這兩家企 業將在5至8年內徹底消失。但這里的消失并非指破產,而是MySpace式的消失。這一觀點不僅有理論支撐,歷史同樣可以成為佐證。
當我15年前讀博士時,與唐·漢姆布里克(Don Hambrick)是同學。他是一位學者,最著名的貢獻就是研究管理層和董事會對組織戰略及業績的影響。這一學派的核心思想是,高管和董事對組織的命運影 響極大。另外,他們的背景(包括教育和職業路徑)也對他們的世界觀、競爭觀以及選擇觀也有著巨大影響。
還有一個名為種群生態學或組織生態學的學派,其觀點恰恰相反:管理者根本不會產生太大影響。這種觀點源于一批社會學家,他們早在1970年代就 開始研究組織。該學派認為,相較于CEO及其做出的選擇,組織的命運與整個“產業效應”的聯系更為緊密。他們對組織種群的誕生率和死亡率,以及年齡、競爭 及周圍的環境資源對此產生的影響進行了研究。組織生態學的多數學者都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作為一名研究生,我沒有太多時間研究這種生態學的思維方式。我相信,高管的個人能力足以克服外部環境的挑戰。我們總是將業績優異的CEO作為案例研究重點,但在社會學家看來,這無異于對彩票中獎者的智慧大肆褒獎。
三代同堂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目睹了科技和移動行業的種種進展,于是便不能自已地研究起這類生態學觀點。我逐漸發現,誕生時機對企業長期前景的影響越來越大。想想40后與60后,甚至80后之間的差異,便不難明白: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世界觀,這最終會影響他們的各種行為。
在科技行業,同樣有3代企業:
——Web 1.0(1994至2001年創立的企業,包括網景、雅虎、AOL、谷歌、亞馬遜和eBay等);
——Web 2.0或社交一代(創立于2002至2009年的企業,包括Facebook、LinkedIn和Groupon);
——移動一代(創立于2010年以后,包括Instagram)。
每誕生新一代科技企業,上一代企業似乎都難以適應最新變革。Web 1.0公司擅長聚合數據,并以門戶模式展示出來。谷歌的表現好于AltaVista、Excite、Lycos和其他所有搜索引擎。亞馬遜的電子商務網站可以提供一站式體驗。
等到Web 2.0崛起時,社交關系的魅力大增。MySpace專注音樂,Facebook著眼高校,LinkedIn看重白領。Digg、Reddit和StumbleUpon則展示出網民的原創能力,同時增加了整個社區的價值。
然而,Web 1.0似乎永遠無法抓住社交網絡的精髓,因而難以充分利用用戶的背景信息。即使一切都明白無誤地展現出來,老公司依舊無法適應新趨勢。亞馬遜為何在社交領 域難有建樹?谷歌又為何遲遲未有進展?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他們不惜一擲千金。但即便如此,他們當初賴以成功的模式仍然演變成了新思維的絆腳石。
2010年以后誕生的社交企業則有著截然不同的世界觀。這些企業將手機視為他們應用的主要平臺(有時甚至是獨家平臺),Instagram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們甚至從未想過推出網站。在他們看來,移動應用今后幾乎會徹底取代網站。
Web 3.0永遠不會誕生,因為Web已死。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