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網在消費者市場從來不缺神話,前不久Instagram創下兩年10億美元的記錄,Path估值也高達2.5億,Twitter最開始也是一個移動短信推送應用。風險投資總希望在面向消費者的應用中找到互聯網的下一個顛覆性企業,但是對創業新人來說,投身B2B市場更可能摸索出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并獲得VC的青睞。
消費者市場最大的問題在于失敗率太高。每一個風光App背后,都有無數相似App的慘淡收場。消費者希望服務能便宜又實惠。要想通過消費者App賺錢,只能把用戶基數做到足夠大,然后通過廣告或者App內的購買來賺取利潤。VC只會投那些有希望做大規模的消費者應用。
相較而言,做B2B市場的CYE應用在一開始就有可靠的利潤來源——企業客戶。如果創業者有很強的執行力,走企業市場成功的概率會大很多,也許做大之后的估值沒有那么高,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家B2B市場的企業能像Facebook一樣估值達到1000億美元。但是考慮到更高的成功概率,對創業者來講不失為一個明智的選擇。
B2B市場還有很多機會。其中之一就是在已有的商業領域給出移動版的解決方案,比如在CRM上的移動解決方案就能狙擊Salesforce在B2B市場的強勁勢頭。另外一個機會就是為新領域提供移動商用App,這一塊才是真正有機會做大的領域,比如醫藥領域。健康護理產業作為一個完整的垂直行業,產值居美國各業之首,移動應用在這一領域大有可為。
對創業者來說,直接面向消費者的產品很酷很潮,能提供高額的潛在回報,但是更保險的選擇,則是為企業用戶提供移動服務。
說到底,在商業社會,創立公司更多的是去解決別的公司的問題。相較于消費者個人,公司更愿意找人幫他們解決問題,當然公司也更樂意為此買單,想想微軟的正版軟件在中國都是誰在用吧。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