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照大公司身價來組隊,哪怕只是七八人的小隊,一年的人力成本也會飆升到200多萬(+四金),再加上其他成本,一年起碼燒掉300萬,18個月成本預算是500萬——坦率說按照現在的行情,恐怕很難談下來這一筆天使投資。而且VC也很難信任你,覺得有享樂主義的傾向,事兒還沒譜錢倒是嘩嘩的,不像一個創業的樣子。
什么叫創業的樣子?我覺得至少有一點就是,相信回報在未來,而不是當下。當下的犧牲會換回未來若干倍的回報。再說這種犧牲也只是暫時的,比如6-18個月拿到了A輪融資,通常是兩三千萬人民幣,全員薪資就可以回調到正常水平。這時再算算期權,發現空頭支票居然已經值好幾十萬,并隨著B輪,C輪公司估值翻倍而不斷升值。
創業伊始,家底甚薄。用風險兌換前景幾乎是一個定律。沒有不承擔風險的額外的收益,但常見最后竹籃打水的艱苦的付出。穩定,薪酬優厚,環境優美,這些都是大公司的Cye優勢——創業則全然反之。它更接近尋寶海盜的大冒險,輸的概率遠遠大過贏的概率。也許正因為此才希望旱澇保收,但這既不是創業的心態,也不是(天使輪)創業團隊能承擔得了的成本。
所以跟聯系我的朋友交流時,我講得最多的是項目本身。你可以多問我一些關于產品的問題,盡管問,我耐心作答。加入這支創業小隊的動機除了你對創業的向往,對我和Quake的信任,更重要的是對項目本身的可行性評估。希望你在審慎權衡各種風險因素后,會覺得這條路走通的概率比較高,同時也是比較愉快的一次旅程。順理成章的,懷有“信心”也意味著你重視未來的回報更甚于當下。
今天跟一位聯系我的朋友在電話里談起薪資的話題。我能接受的數值比她之前的薪水低一些,還好低得不太多,只少1k,不過年終獎就會少很多。我解釋說,6-18個月后拿到A輪的話,獎金不是什么問題吧,拿不到A輪咱們就掛了……
比空頭支票式的遠景描繪更重要的是,你覺得一直向往的創業經歷,是否值得自己接受短期內的薪水下調。說真的,創業順利的太少,失敗的太多。我真不愿意跟你畫“期權/融資/上市/發財”這張大餅。比如我這次選擇創業,自己投了幾十萬進去,月薪還不足之前的1/3。難道我有必勝的信心嗎?當然沒有的,我只是特別想追求一段快意人生的創業經歷,自由自在去做我喜歡的事情罷了。是的,“自由”幾乎是創業公司唯一的優勢。在富麗堂皇的大公司被『捆』得久了,才明白自由的可貴。你愿意為了這段探險旅程本身而承擔多少風險,付出多少代價?
前些日子,一個老朋友跟我說,高薪其實也是枷鎖。他的工資比我高,薪水這玩意兒(在心理上)一旦上去了就很難下得來,收入比以前少便郁郁不樂。但這同時也限制了你的選擇,一定得賺更多的錢,一定得步步高升,一定得……
賺更多的錢是不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我這么問,想必大部分人都會給出否定的回答。但想是一回事,做出選擇又是另一回事。所以高薪確實是一道枷鎖,讓你的職業選擇越來越窄,越發糾結。
話說到這里,必須得澄清一下,深夜話癆并不是為了壓價。對于預期年薪20-30萬的朋友,我誠摯的建議是,自己發起創業,或者加入另一只成熟期的,可能已經拿到了B輪的創業團隊。后者有可能開出與大公司相當的薪資,代價是更少的期權,更高的行權價,以及失去了從零開始培育一款產品的機會。前5個創業成員會決定產品的氣質、命運與團隊文化,這種親生親養的快樂,可能不是每個人都看重的,即便看重可能也不值得你冒如此大的風險。但恰恰是特別看重“親生親養”的人,才能經歷最刺激的創業旅程。拿我現在做的產品方向打個比方,從第20位之后加入的同伴相當于“跟團旅游”。跟團和自助游的區別,你們懂得。
沒什么結論,我只是深更半夜大發感慨罷了。國外一個科技博客作者曾寫道:“為什么喜歡創業?因為我們是一群愚蠢的海盜。”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有一種胸口碎大石的悸動。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