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法律風險,是指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由于未能按照法律規定或合同約定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或者由于外部法律環境發生變化但不能作出有效應對,而對創業活動產生負面法律后果的可能性。根據引發法律風險的因素來源不同,創業法律風險可以分為外部環境法律風險和創業實體內部法律風險,前者指創業外部市場環境、法律環境、政策環境等因素引發的法律風險,后者指創業實體內部經營、管理、決策等行為引發的法律風險。從創業活動展開的不同階段看,創業法律風險可分為創業實體的組織形式選定及設立的法律風險、創業實體內部日常管理的法律風險和創業實體運作過程中市場經營及商業活動的法律風險。從創業活動的內容看,創業法律風險可分為創業投資融資的法律風險、創業實體內部治理的法律風險、合同法律風險、人力資源管理法律風險等。
創業法律風險發生的原因多種多樣,主要有創業者經營決策忽略法律風險,甚至違規違法經營;創業實體內部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不健全,存在違法違規操作現象;未能建立有效的法律風險防范控制機制,忽視法律專業人員在創業法律風險防范中的作用;外部環境如市場環境、法律環境和政策環境不佳;等等。創業法律風險防范機制,是指由一系列規范、制度、流程組成的,貫穿創業活動全過程,對創業法律風險進行防范、控制和化解的機制。加強創業法律風險管理,必須構建科學、合理的創業法律風險防范機制。
培育創業法律風險防范觀念。創業者是創業活動的主體,創業法律風險的出現多與創業者創業法律風險意識淡薄、風險防范觀念不強密切相關。加強創業法律風險防范機制建設,應通過創業法律風險防范知識培訓等途徑,增強創業者的創業法律風險防范意識,使創業者形成“事前預防是關鍵,事中控制是重點,事后補救是輔助”的理念,樹立創業法律風險可防可控、關鍵在事先預防的觀念。
建立健全創業實體內部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制度是創業活動的基本行為規范,是創業活動得以順利開展的前提和基礎。創業者應通過建章立制,建立分工明確、權利制衡、結構合理、運作規范、科學有效的創業組織內部治理結構,對可能產生法律風險的事項,從防范、控制和補救措施等方面作出明確規定;完善創業法律風險內控制度,強化制度的執行力,督促相關從業人員依法辦事、按章操作。
建立創業法律風險專業化控制機制。創業者應高度重視創業法律風險的專業化控制,注重由事后處理向事前防范轉變。實行重大決策和重大合同經法律專業人員審核、把關、簽字的制度,突出事先預防。完善“事后補救”措施,構建創業法律風險防范危機處理和化解機制,化解產權、融資、商業秘密保護等創業活動中可能出現的法律風險,促進創業活動健康發展。
加強制度、政策、法治、市場等外部環境建設。應將創業者權利義務和責任的設置納入法律制度設計框架,使法律風險防范規則貫穿于創業實體的組織形式選定及設立、創業實體內部日常管理和各種經營活動中。更加注重和加強法律實施,以解決創業活動中存在的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此外,創業制度和政策的制定、市場環境的建設也應致力于更好地服務于創業活動的有序健康開展。
(王明文 肖君擁 作者單位:吉林大學法學院、國際關系學院)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