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南三環萬年花城、芳菲路88號院的數千居民,從小區到三環路一直是個難題,必經的花鄉紀家廟路不通公交,小公共早晚高峰擠得車門都關不上,今年6月社區“擺渡車”開始運營(本報6月20日報道),結果10天后就被“叫停”;8月28日迎來“轉機”,“擺渡車”再次上路。時隔兩個多月,記者日前再次探訪,擺渡車雖然正常運營,但“黑小巴”依然存在,交通混亂還未得到根本解決。 市人大代表、北京商業管理干部學院教授強磊長期關注小區出行“最后一公里”問題,“北京多個地區,尤其是城鄉接合部大都存在‘最后一公里’出行難題。”因此建議相關部門應制定政策,特許社區“擺渡車”上路運行。
記者走訪 曾經“曇花一現”的“擺渡車” 日前,記者再次來到南三環的花鄉紀家廟路,曾經“停運”了兩個來月的社區擺渡車運營正常。家住芳菲路88號院的居民楊俊玲說,每輛車坐11人,5分鐘一趟,速度比小公共快,大大解決了居民早晚高峰出行難的問題。 不過,記者在現場看到,“擺渡車”雖獲準上路,該地區的小公共還未被取締,“有時候一輛車,有時候兩輛,每天還是擠得門都關不上。”萬年花城的居民徐女士說。 “現在運營比較正常,雖然沒有正規手續,但是當地交通部門已經給我們備案了,應該是允許運營了。”經營社區“擺渡車”的北京歡鵬苗宇社區服務公司負責人馬忠說。 8月份,這批“擺渡車”還處于“停運”階段,記者曾到當地采訪,說起這批擺渡車,居民楊俊玲深有感觸,“經營10天,老百姓剛剛習慣,就停運了,我們都叫他‘不靠譜’。” 原來,花鄉紀家廟路社區“擺渡車”在今年6月18日開始運營,8輛電瓶車服務萬年花城、芳菲路88號院兩個大型社區及周邊千余居民,解決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但只運營了10天,6月28日就被“叫停”了。 原先沒有“擺渡車”的時候,楊俊玲從她家到南三環夏家胡同公交站,“每天3公里都是擠‘黑中巴’,1塊錢一位,荷載20多人的車擠進去40多人,擠得門都關不上,司機開著門兒就跑了。“擺渡車”一來,黑中巴只剩一輛,小三輪也沒了。可他們開了10天又不開了,我們誰心里沒氣呀。”楊俊玲拿起電話就四處投訴,當時馬忠還挺委屈:“8臺車一直在院里停著,不是我們不想出車,是鄉政府不讓我們出。” 8月28日,馬忠再次接到鄉里的電話,通知他“擺渡車”可以運營了,到現在為止依然是“先天不足”――“無牌”上路到底能開到什么時候,馬忠心里沒有底。 上路現狀 無序競爭一直虧本運營 上周五,記者在紀家廟路看到,這條道路雙向僅一條車道,兩車交會能勉強通過。在路口記者也看到691路、692路公交的身影,但楊俊玲說,“公交車并不經過社區,直接到世界公園,從社區到三環步行需15分鐘,除外就只能坐小公共和‘黑摩的’。” 公交客二公司負責這一片公交線路運營,據了解,為了緩解市民出行難,去年新開通了專4路,全程4.5公里,大約2公里是在三環新城小區里轉,之后直奔三環路夏家胡同站。但萬年花城等小區門前的道路條件確實不具備開通公交線路的要求。 “擺渡車”再次上路后受到周圍居民的歡迎,但記者也注意到,電瓶車還是沒有上牌照。對此,馬忠說,電瓶車車速只有25公里,“是助力車,交管部門也不給發牌照,所以也不能上保險。”因此,他們在安全上格外小心,“每車包括司機定員12人,絕不超載;司機3班倒每人行車不能超過3小時。高峰期還有專人上路協調擁堵情況。” 此外,記者注意到,與“擺渡車”一同運營的,還有楊俊玲口中的“黑中巴”。這種車是在鄉間公路上常見的考斯特大小的面包車,車型破舊,司機常用“有大座兒”來招攬乘客。為了多站人,車里部分座椅還被拆掉。 “擺渡車”剛開始運營時,豐臺區花鄉人民政府相關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此地運營的“小公共”并沒有合法運營手續,有的還是報廢車輛,交通隱患較大,“是下一步政府部門將聯合執法嚴打的目標。” 馬忠也表示,“擺渡車”運營之初,定價兩元一位,這是在經過成本核算后定的價格,居民也能接受。但并未停運的小公共只要1元錢,無奈“擺渡車”也只能降價運營,“現在一直在虧本,能堅持到什么時候還不知道。”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