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互聯網時代生態鏈兩極分化,創業者應在細分的生態鏈中覓食
歷經90年代末期及2003年左右的一波互聯網爆發和復蘇期,互聯網的巨頭已巍然屹立,在中國這個反壟斷法尚不完善和互聯網整體進化還不是很高的生態環境中,留給后期創業者的現實很殘酷。想成為QQ、百度、淘寶這樣的巨頭在可預見的將來已然是不切實際了。而且這些巨頭的產品線已開始逐漸壯大,開始向下吞噬創業者的生存空間。
后互聯網時代的生態鏈已開始向兩端發展,一端形成了互聯網的三大巨頭,幾大門戶和一些行業統領,另一端的垂直細分領域也開始日益活躍起來。垂直細分領域又有橫向基于地區性質的地方門戶和縱向基于行業性質的細分領域。而這些領域有些是巨頭沒有資源優勢的或巨頭不屑于進入,還有可能是因為巨頭的決策流程比較緩慢而還未進入的領域。后互聯網時代的創業者可以利用自身對本地資源的優勢或對細分行業服務的理解從而快速進入這些細分生態鏈,并利用船小好調頭的優勢去實現成功。
在后互聯網時期的創業,更多的需要內審自身的優勢和資源。據易碳家雜志了解到,大部分創業者都是從平地甚至是洼地起步的,即使是一些大公司出來的高管創業,一旦他失去了原來的光環和資源后,在事業的進展中,可能會很不適應重新定義的角色和狀態,從而在道路上擁有更多的艱難險阻。風險投資人會告訴創業者,創業要選一個市場容量很大的領域,具有想象空間的領域,這只是符合他們投資的胃口,而對于真正創業者來說,除非你有足夠的能量和經驗,否則一旦開始,更多可能成為巨頭腳下的鋪路石。即使諸如米聊、邊鋒、飯否、中國博客網等一系列快速崛起的公司,在巨頭開始進攻后,無一不例外逐漸凋零了。
在中國當前的環境下,草根創業者在創業初期盡量考核自身的優勢資源去選擇一些用戶有需求的行業。真心的服務用戶,并在服務的過程中能產生利潤來源是很重要的。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磨練并壯大團隊,而非一開始就設定目標去為了風險投資的資金而打造團隊。雖然我們目睹幾十顆耀眼的創業明星在互聯網的夜空中閃耀,但又有多少人會在睡夢中未看到幾千顆流星悲壯華麗的隕落呢?
網絡生態鏈迭代加速,企業價值回歸商業本質,創業應兼顧價值和盈利體系
互聯網的發展是一日千里,變幻莫測。中國網民還未全然適應電子購物,中國的電子商務已被資本市場炒的火熱,硬是將還是春末的電商消費市場直接拖入了深秋。風險資本的熱捧和中國本身電商消費群體增長容量的不匹配直接導致了大量的電商在賠本賺吆喝。凡客、當當、京東等一系列電商巨頭都深陷其中,不得不做出回歸企業價值本質的模式。從品牌開始向銷量傾斜,從銷量開始向利潤傾斜。其實倒并不是電商大佬和風險投資不知跑馬圈地的后果,只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當大量的資本傾入后,營銷、人才、渠道等自然水漲船高,也是各巨頭不得已而為之的做法。
同時,移動互聯網目前更多還是在初春的萌芽期,雖然隨著IOS和ANDROID手機系統的普及,各領域開發團隊躍躍欲試,但移動應用開發者的年收入均偏低,其中,34.7%的開發者收入在萬元以下,1萬-5萬元的只有16.3%。如此的收入也只能勉強糊口,移動互聯網無論是從用戶的使用習慣還是用戶規模上面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縱觀十幾年的互聯網變遷,我們不難發現PC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的整體生態迭代速度開始加速,新的產品出品速度開始以加速度的方式呈現,一個好的移動無線產品瞬間被湮沒在信息的海洋中。同樣,原先一個相對空白的領域可能還有幾年的空窗期,但現在基本幾個月后就會發現同業者進入。經過資本推動到一番廝殺后,企業價值開始逐漸回歸商業本質,凡客開始裁員了,樂淘開始收緊廣告預算了,京東開始要向部分消費者要快遞費了。
整體的大環境開始冷下來的時候,對創業者何嘗不是機遇。但創業者在選擇行業的時候更加要兼顧所進入項目的行業價值和該項目多少時間能帶來盈利兩者之間的權衡。在這樣一個行業迭代加速的后互聯網時代,項目能存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我們在選方向的時候應多問幾個問題:1、我的項目是處在哪個領域,這個領域是否足夠大到很多巨頭都垂涎三尺?2、我的項目是不是很容易被復制,在短期內就被迭代更新掉?3、我來做我的項目資源優勢在哪里,我能比同行多跑一點點么?哪怕多一點。4、我的項目假設不能賺一分錢,能支撐多久呢?5、我的項目是不是能給用戶帶去實際的商業價值,其價值轉化成商業盈利的鴻溝又有多寬?
后互聯網時代,必將是一個更加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也畢竟是一個更加務實的時代。創業,方興未艾。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