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網Cye.com.cn】34年前,邁克爾波特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了“Five Forces That Shape Industry Competition”這篇文章,從此之后波特五力分析開始擁有了它自己的生命。這個模型逐漸在商學院、企業主管、政府機關間流行起來,到了 1983 年頂著明星光環的波特正式創辦 Monitor Group,展開他長達 30 年的企業顧問生涯。
Monitor Group 在 80、90 年代氣勢旺盛,為 波特與他的合伙人們帶入了美金數億的顧問營收。但好景不常,到了金融海嘯的 2008 年,該公司營運陷入危機。隔年波特等高級主管必須主動放棄高達美金 2,000 萬的分紅,并且反向借給公司 450 萬美元周轉,之后他們再向私募基金貸款籌資 5,100 萬解圍。但這筆錢終究沒辦法幫助 Monitor 營運重返軌道,接下來經濟逐漸好轉,但 Monitor 的業務始終沒有起色。最后,2012 年 11 月,無法付出利息的 Monitor 宣告破產,傳奇般的 波特被打回地球表面,大家也開始質問:
五力分析到底出了什么問題?
五力是結果,不是原因
在傳統經濟學的理論中,一旦某種商品能產生“超額利潤”,則將引來許多后進者試圖競爭,導致該項商品售價不斷下跌,最終回復到正常的“經濟利潤”。DRAM 與 LCD 產業就是最好的例子,每當需求稍稍大于供給,造成售價上升,就會引發生產者積極擴廠,最終導致價格崩盤,大家又開始賠錢。這個循環過去幾十年來週而復始,屢試不爽。
不過在 1979 年,波特發現有些產業結構中的企業,可以享受長期的超額利潤,這似乎違背了傳統經濟學的理論。他試圖解釋這個現象,因而畫出了波特五力分析的模型。
也就是說,當五力模型有利于你時 (買家多、供應商多、新品/替代品少、競爭者少),你將能夠享受更長期的超額利潤,所以如果你處在這樣的產業結構,你要做的事情就是維護你的位置 — 增加買家、增加供應商、打擊新品、打擊替代品、打擊競爭者。
問題是,五力沒辦法告訴你如何到達那個有利的位置。
舉例來說,蘋果在極度競爭的電腦與手機領域,享受了長達 6 年的超額利潤。他們的確達到了買家多、供應商弱、替代品中等、競爭者中等的地步,但他們達到這個位置的手段不是透過打擊競爭者,或是擠壓供應商,他們達到這個位置的手段是透過“做出人們想要的產品”,并且是“不斷的做出人們想要的產品”。
少了這個最核心的競爭優勢,那就算 Apple 再會打擊競爭者,再會擠壓供應商,也沒有任何意義。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