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活動的狹義是創辦一個企業,在后續的發展過程中創業被賦予了更多的內涵,但以創辦公司為標志、以獲取經濟利益為目的的創業活動仍然是研究與實踐的主流。在西方新制度經濟學看來,創業活動被成功實施的標志——企業,是各類經濟資源的原始所有者之間為獲取經濟利益所締結的契約的集合體。資源在契約約束下被新的法人實體所控制成為企業誕生的標志。因此,從資源的角度理解創業行為可以更深刻地揭示創業活動的本質。
以美國學者JayBarney為代表的資源基礎理論(RBT)認為,企業資源的價值、稀缺性以及不可復制性是企業可持續競爭優勢的來源。在此基礎上,MichaelHitt認為,創業活動從資源基礎理論的角度可被看作是一個資源管理過程,包括資源識別、資源獲取、資源整合與資源利用四個環節。創業者為利用創業機會而識別哪些資源符合自身需求,進而通過各種方式獲取資源、創建企業,然后經過資源的整合與利用形成創業企業的競爭優勢,以維持新創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因此,資源獲取環節是企業能否誕生的關鍵。資源可獲得性對于創業活動具有重要的影響。
企業獲取資源的最常見方式是以一種資源按照等價原則交換另一種資源,貨幣在此交易中可以充當一般等價物。在市場有效的條件下,一個掌握了某種經濟資源的企業,只要市場對其掌握的資源有明確的定價,且這種資源足夠豐富,理論上就可以通過交易獲取其所需要的其他資源。資源的可獲得性似乎不是一個問題。然而對于創業,特別是科技型創業而言,由于存在嚴重的定價困難,上述基于市場交易的資源配置過程并不容易實現。其原因主要體現在:一是科技型企業的創業者一般出身于科研人員,初始資源稟賦主要體現為一項或幾項技術成果。但技術成果往往需要在與其他技術成果整合之后,才能成為真正的市場化的產品或服務,才有可能被市場定價。因此在創業之初,其他資源持有人難以對創業者的單項技術成果進行明確定價;二是同一項技術成果面向不同的行業,整合形成不同的技術組合,就可能創造不同的產品。或者說不同的組合將產生不同的演化路徑,導致不同的商業模式和資源需求。這使得創業之初對技術成果的定價問題變得極為復雜;三是一項技術成果整合其他技術成果并形成產品或服務的過程是一個復雜的二次開發過程,其成功與否具有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是無法定價的;四是面向相同市場的同類產品可以采用不同的技術路線。因此某項技術成果可能是短命的,相近技術成果的競爭性導致無法事先確定的時效性,進而導致嚴重的定價困難。
基于以上原因,科技型創業者所持有的科技成果難以被定價,導致其他資源的持有人,特別是投資人,難以確定達成交易的條件。除了上述定價困難影響資源可獲得性之外,配套科技資源的體制性分割、區域性熟練勞動力的缺乏、非傳統資本市場及其交易規則的不完善等環境因素也會降低科技型創業的資源可獲得性。
綜上所述,資源可獲得性是制約科技型創業的一個重要因素。其原因除環境因素外,更主要的是來源于科技型創業本身所特有的定價困難。因此即便環境中的資源是豐富的,政府的扶持政策是慷慨的,也不能完全解決其資源獲取難題。故筆者認為,科技型創業者與科研人員并非同一社會角色。產品開發過程的風險也不必由公共資金承擔。創業者群體的培養以及產業集群的培育對于緩解定價困難并保障科技型創業的資源可獲得性更具有重要的作用【創業網Cye.com.cn】。
。ㄗ髡邌挝唬杭执髮W管理學院創業研究中心)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