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畢業季到了,自主創業的勵志故事也多了起來,在就業難的形勢之下,為初出茅廬的大學生們提供自強不息的心靈雞湯。
比如,重慶一名90后大學生,大三時就當上手抓餅小老板,在兩年時間里發展了4家直營店、1個加工廠和8家加盟店,如今年入250萬元;而南京一名今年7月畢業的研究生,去年創立集裝箱活動房有限公司,已經為他帶來超過100萬元的凈利潤。
這些勵志故事都很生猛,告訴你一個“別人能我也能”的道理,令人豪情滿懷、壯志在胸。不過,心靈雞湯畢竟只是心靈雞湯,如果拿來當主食,未必能解饞充饑。夢想往往很豐滿,現實卻總是很骨感。能夠年入百萬的大學生創業者,不說鳳毛麟角,至少也是百里挑一吧。這不是要說喪氣話,而只是對這些勵志故事的標本價值表示懷疑其所謂成功能被大面積復制嗎?
答案很明顯。但是,很多人卻總是喜歡在這時對大學生們諄諄教誨,上堂凌空蹈虛的勵志課。比如,有人就在京城大報上發文稱,與其對別人拼爹“羨慕嫉妒恨”,不如趁年輕好好奮斗拼搏。還舉例說:如果依賴拼爹,身為保安的甘相偉恐怕只能躺在床上做做北大夢,棉紡廠工人張藝謀也許只能在下班后落寞地艷羨別人拍的電影……總之他們都很勵志CYE,大家要以他們為榜樣,在逆境中堅強奮起,莫等青春散場,才后悔來不及、回不去、得不到云云。
這樣的勵志說教,用意當然是好的,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總是拿幾個驚艷的成功故事畫餅充饑,也有替社會卸責的嫌疑。不錯,大學生當然要自力更生,對自己負責,可這個道理用得著講嗎?一個理性的人會不對自己負責嗎?在鼓勵大學生要創業要拼搏之外,是不是更應該為他們的創業和拼搏創造更好的條件呢?難道真的是環境越艱難,成功越不易,才更悲壯更勵志?如果創業故事的成功概率更高一些,不是更有勵志效果嗎?
比如,創業的條條框框能不能少一些?稅負能不能減一些?對中小企業扶持的力度能不能大一些?推而廣之,就是讓市場更自由一些、社會更公平一些。就此而言,國務院最近決定進一步公平稅負,暫免征收部分小微企業增值稅和營業稅,就是一個令人欣慰的消息。因為大學生創業,無疑將從中受惠。當然,能做的還可以更多。有更好的創業環境,創業者的創富源泉就會充分涌流,這才是最好的勵志故事。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